时下的户弄村,一片片稻田金灿灿,稻杆上挂满沉甸甸的稻穗。村里种出的米畅销全国各地。其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品牌是“小毕朗”,是由我一手打造的(傣语“小媳妇”“小嫂子”之意)。
早年,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水稻,但受谷种质量不好、种植技术水平不高的影响,稻子收成不好、价格也上不去,大家的日子过得很清贫。眼看着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村庄日渐萧条,我坐不住了。当了十多年村组干部的我深知:要把人留住,乡村才有脱贫、振兴的希望。
线小晃在培育稻苗
要留人,就得有产业。为此,我和村里的几个小毕朗一合计,成立了芒市遮放小毕朗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挨家挨户地发动妇女参与。合作社不仅为农户免费发放稻种、传授种植技术,还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购稻米。我们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形式,构建从种植生产到加工销售的稻米全产业链。如今,我们的年产值达7000万余元,带动了1000多户村民走上安居乐业之路。前几天,村书记线二喊跟我对了一下今年的丰收账:我们村的水稻亩收入比往年多赚了600元,全村1000多亩水稻,光这一项就为群众增收60多万元。
我妈妈曾经劝我说,“一个女人折腾什么呢?种出来的粮食自己够吃就行了!”我想着:这可不行,我们有资源、有品牌,我要做出点事业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为此,我辞去了村里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种中国粮”的事业中来。为了让事业后继有人,我还把女儿喊回村里,跟着一起下地种粮。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让我倍感责任重大。我将始终代表农民、为农民发声,团结带领基层党员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凝聚着傣族妇女创业精神与民族智慧的“小毕朗”,从云南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
一年胜过一年高的稻谷,映衬着我们丰衣足食、和煦繁荣的梦想正不断绽放。欢迎大家有空都来我们村走一走、看一看。你会发现,不管哪家煮上米,满村子都是香的。
通讯员 晏惊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