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西州:这里有忘不掉的风景
2019-07-25 09:50: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钟欣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在高原最美的季节,记者走进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这里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全州的平均海拔约3000米。海西州不仅有连绵的雪山、盐湖、丰富的矿藏资源,更有令人难忘的美丽乡村,宛若一颗颗明珠在广袤大地上熠熠生辉。

 

  与“天空之镜”为邻的巴音村

 

  盛夏时节,素有“天空之镜”美誉的茶卡盐湖也进入旅游旺季。作为从青海湖到茶卡盐湖旅游的必经之地,乌兰县巴音村迎来了好时机。

  巴音村党支部书记欧礼斌告诉记者,2013年,巴音村的27户100多名村民从交通不便的山里整村搬迁到了现在的新村。当时,村里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青稞和养殖牛羊。“托茶卡盐湖这个‘网红’景点的福,村里的喜事一桩接一桩。去年顺利通过了脱贫验收,摘掉了贫困帽。现在,村里家家开旅馆,户户都有了小汽车。”他说。

  每一个家庭旅馆都是一处独立的风景。村民申得屏的家庭旅馆整洁宽敞,3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有11间客房,绿意盎然的院子里可以同时接待20桌游客用餐。去年,她家总收入近20万元,还清了银行贷款,过上了小康生活。她告诉记者,旅游旺季必须提前订房,否则,当天在村里很难找到空房。

  巴音村扶贫第一书记刘予洪介绍,村里经营农家乐、办家庭旅馆是由党员带头的,村民们看到收益可观,纷纷效仿。村里每年都组织经营人员参加餐饮和宾馆服务行业标准培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现在全村的家庭旅馆已经有450张床位,每个家庭旅馆年收入5万-15万元不等,真正实现了旅游富民。

  通过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创新发展,海西州在全国藏区率先实现了全域整体脱贫,其中,发展特色旅游就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据海西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他们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置于全州发展整体规划中,提升质量效益,树立品牌意识,以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为主线,实施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品质高、配套好、有特色的旅游示范点,提升“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保障能力。

 

 

  城乡一体化的别墅新村

 

  诗人海子的一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为这座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的宁静之城平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走进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柏树山新村,记者立即被眼前一排排红顶白墙的双层别墅吸引。宽阔的马路、崭新的公交车站、漂亮的幼儿园、设施齐备的文化广场,让人不知此时究竟身处城市还是乡村。

  柏树山新村是易地搬迁村。村党支部书记苏玉林对记者说:“我们以前都住在山里,这个新村的房子是政府统一盖的。”这位有着48年党龄的藏族老人告诉记者,2017年3月,原来的希望村、新秀村等3个村的526户2104人搬迁到这里,形成了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柏树山新村。村民主要种植枸杞、藜麦、马铃薯,去年户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

  走进村民蓟玉林家中,154平方米的双层别墅明亮舒适,各种家用电器齐备。“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生活用水是井水,取暖烧的是牛粪,交通也不方便。你看现在的房子里有自来水、天然气,上网方便,出门进城有公交车。我们已经是小康水平的生活了。”坐在阳光明媚的自家院子里,他满足而惬意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2012年,为了改善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海西州和德令哈市相关政府部门经多方努力协调,在充分体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自身意愿的基础上,启动了柏树山新村建设项目,选址53.3公顷,规划部署公共设施建设,配套建设89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铺设水、电、路、天然气管道入户,开展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推进集中式供水,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提升电气化水平,为每户安装太阳能取水设备。新村一、二、三期共建成526套房屋。村民按照自家的需求,分别选择住进了154平方米、120平方米的别墅。

  德令哈市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服务推动各项工作,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新村实现安全饮水,道路硬化,广播、电视、网络户户通,校舍建设以及村卫生室、村文化活动室、医疗低保救助等“十个全覆盖”,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新村里各族人民亲如一家。

 

  最年轻县级市里的牧民新村

 

  2018年12月,茫崖市正式挂牌,成为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县级市。地处西北边陲的这座小城因石油而生,也有着昆仑山下辽阔的草原牧场。然而,今天的牧民已很少在草原上的蒙古包里居住了。当地牧民大多住在花土沟镇金山路社区的牧民新村里。

  坐在那日斯家客厅里的真皮沙发上,品尝着刚煮好的香浓奶茶,这位蒙古族牧民对记者说:“以前,我们住在牧羊街,各方面条件都不太好,尤其是孩子上学得走很远的路。现在孩子的学校就在新村旁边,走路只要几分钟,而且亲戚朋友都住在新村里,来往很方便。”说起牧民新村里的快乐生活,那日斯满面笑容。

  花土沟镇党委书记向占军告诉记者,这个牧民新村是海西州实现整体搬迁的新牧区建设试点村,入住的60户蒙古族牧民全部放弃世代居住的帐篷和烧牛粪等以往的生活方式,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水、电、气,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这项牧民新村安居工程从2007年年初开始设计,采取政府出资加地方企业帮扶、牧民自筹的办法,规划面积7.3公顷,统一建设具有蒙古包特色的砖混结构住宅。工程于2008年4月破土动工,12月初建成,水、电、暖设施齐全。

  “我家在昆仑山下有3万多亩草场,养了5000多只羊、40头牛。我雇了人在山里放牧,随时可以开车过去看看。”那日斯说,去年他家牧场的收入有17万元,他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就是希望两个孩子好好学习,将来都能考上大学。

  一个个乡村的蝶变,是海西州推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缩影。一个个农牧民的笑颜,彰显着海西人奋进中的自信与从容。青海省近年来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提升乡村品质,加快产业发展,补齐突出短板,并于今年5月发布了《2019年全省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继续在全省农村牧区实施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美丽宜居的乡村崛起于壮美的高原上,为这片古老神奇的热土续写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传奇。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