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仓明!2000元。”“张成满!1600元。”“袁改生!2400元。”伴随着一声声吆喝,大红绒布盖着的分红台上,一沓一沓钞票被递到了村民手中。这是发生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付家村产业分红大会上的一幕。
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宕昌,付家村曾是出了名的深度贫困村。人均耕地0.95亩,全村90户403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6户26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4.5%。
“山地贫瘠、耕地少,种庄稼收成低,养活不了人。”当了20年村支书的仇平义说,多少年来,为了生计,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由于种种原因被“捆绑”在村里的人,则“认命”过着苦日子。直到2017年,陇南市政府办公室干部来到了付家村,村里才变了样。
被选派为第一书记的蒙亚龙还清楚地记得刚到村时的场景:村民一边打量着他,一边小声嘀咕,“这上头来的年轻人真会帮咱?”“咱这么穷,就派一个干部能起作用?”“人家怕待段时间就走了!”
“来了,就是接受群众考验的!”看着眼前的深度贫困景象,听着群众不时传来的质疑声,蒙亚龙暗下决心,“扎下来,让党和国家的富民好政策真正落到付家村”。从此,村民的大事小事,都成了帮扶队自己的事。两年多时间里,蒙亚龙和同事扎在村头,深入农户和大伙儿一起谋出路、想办法。
山区道路不畅,村民长期“望路兴叹”。陇南市政府办公室多方筹措资金寻找支持,拓宽硬化了付家村的通村公路、村内巷道。如今,村民一出门,一条水泥路就通到县城,出行不再是难题。
针对吃水、用电难,文化生活没场地的困难,帮扶队积极协调,接通了自来水,更换了供配电线路,安装了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还修建了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对于群众住房条件差的实际,帮扶队和村“两委”一起努力,通过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式,对71户群众住房进行了安全改建。
基本生活条件在改善,如何让村民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更是帮扶队必须要啃的硬骨头。在广泛倾听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大家决定充分做好“靠山吃山”的文章,向土特产要效益。
村里确定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收益。2018年4月,付家村蔬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流转土地60亩,建成食用菌种植大棚40座,发展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产业。目前,合作社种植香菇20万袋,已生产香菇6万公斤,销售收入60万元。
“除了直接的产业收益,合作社还吸纳大量贫困劳动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拓宽增收渠道。”兼任蔬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的仇平义说,通过合作社,村民可以参股分红,还有劳务收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立足农业找准主导产业的同时,付家村积极拓展其他产业。两年来,村里成立了手套加工扶贫车间,一批贫困户在家门口就打上了工。中药材、养蜂等产业也在兴起,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悄然涌现。
看到家乡发展的新天地,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来了。为了给返乡村民找到合适的致富路,村里趁热打铁成立了劳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劳动力就近从事房屋建筑、打坝、筑路等工作。去年,合作社累计发放工资68万元,给参股群众户均分红2000元。
付孔飞就是最先回来的年轻人之一。过去他在新疆、内蒙的建筑工地上做小工,一年挣3万多元,可一到春节回家,就被两个年幼的女儿当成陌生人。现在,在家门口务工,他的收入不仅增加了,还能按时接送女儿上下学。
这几年,付孔飞亲眼看着付家村一天天在改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富”家村。村支书仇平义也觉得,“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都变成了现实”。
在村民分红这一天,陇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崔景瑜也来到了村里,给大家加油打气,“团结一心拔穷根,我们干部群众一起努力,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