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农历惊蛰。
记者来到改革春雷响起的地方、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采访,听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讲述改革的过往。
“当年农家”茅草房,现在是小岗村的网红打卡点。1978年底,小岗村18位农民在这里摁下红手印,立下分田“生死状”,这一创举犹如一声惊雷,掠过华夏大地,小岗村改革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全国。那份分田“生死状”,作为改革开放的珍贵物证,如今陈列在国家博物馆。
40多年前大包干带头人在茅草屋前合影
“小岗村的品牌,最初是老百姓用红手印摁出来的,大包干因此成为罩在小岗人头顶的闪亮光环。”李锦柱说,因为这个原因,外界对小岗村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分田”层面,其实在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不断激活改革引擎方面,小岗村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土地确权的红本本,再到农村“三变”改革的分红利……一抹“小岗红”,是小岗村40多年来的鲜明底色;一部小岗村的发展史,是党的“三农”工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生动写照,昭示着一个真理:人民是改革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共产党则是改革的主心骨和领路人。
当年18位村民的红手印
李锦柱“拉”出的一串“改革清单”,折射出小岗村从“一声惊雷”到“一路探索”的轨迹。
2008年11月,小岗村率先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代理点。作为土地流转试点项目之一的葡萄示范园,当时以每亩500元的租金从农民手中流转了80亩土地,每亩年收益2500元左右,辐射带动90多户村民种葡萄。“当初贴着身家性命分到手的地,转出去之后心情是复杂的。”看到葡萄园给村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甜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打消了疑虑:“大包干仅仅能填饱肚子,土地流转才能鼓起口袋。”2010年严金昌流转出一半承包地,2015年又将余下的另一半地也流转出去了。如今,小岗村万余亩农田流转率超过七成,有的是农业龙头企业操盘,有的是本地能人接手。希望的田野上,“长”出了20多家合作社、4家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小田变大田、散田变整田的同时,产业业态和经营模式不断被刷新,百姓增收致富的空间日益扩容。
2015年7月8日,安徽省“土地确权”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16位村民代表从省领导手中接过红灿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意味着小岗人在巩固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方面,再次担当探路先锋。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关友江说,“土地确权颁证,为承包地上了‘户口’,‘红本本’就是一颗‘定心丸’,以后不用担心土地流转出去收不回来了。”在安徽,小岗村率先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放“红证书”875本,发证率100%。
2018年2月9日,对小岗村村民来说,同样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当天近百名村民第一次领取了集体经济股权分红。始于2016年的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旨在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实现途径,赋予村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退出、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实现了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到“人人分红”的转变。2018年11月16日,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获颁“全国第一证”,领取了合法“身份证”,具有了法人地位。今年2月3日,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向村民发放红利255.6万元,人均600元。“村民成了股东,格外关注集体经济发展!”李锦柱说。
小岗村石马小区新貌。新华社发
土地由“分”到“合”、规模由小到大,业态由一粮独大到三产融合……小岗村在党的农村政策指引下,不断将改革推向“深水区”,一个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旅游业为重点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投资10.6亿元的盼盼食品项目已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烘焙、膨化等健康休闲食品,年加工玉米、小麦、大米、花生、鸡蛋等各类农副产品20万吨,利税超亿元;村里先后举办系列文化旅游主题活动50余场次,游客总量达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2亿元,目前正努力提升软硬件设施,倾力创建5A景区,朝着景区、社区、园区一体化的特色小镇迈进。2020年小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160万元,走在改革路上的小岗人,一路分享着改革红利。
小岗村现代农业示范种植基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擘画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蓝图,我们正致力于打造乡村振兴的小岗样板。”李锦柱说,小岗村已经拟就了“三步走”的乡村振兴任务书和路径图。记者注意到,在2021年重点工作中,涉及农村改革的就有11项,包括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拓展股权权能,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试点,破解农村金融难题;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做大做强等。和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旋律”,小岗村正奏响“改革再出发”进行曲。
憧憬未来,李锦柱信心满满:“只要我们始终牵牢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向改革要动力,就能激发活力,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