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革命老区,红色村庄,承载着历史,记录着奋斗,赓续着精神。一个村庄,就是一段故事,就是一本教材,就是一座丰碑。在这里我们读懂了“绝处逢生,凭的是什么?革命胜利,靠的是什么?继续前进,需要什么?”
近年来,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中央财政资金共对1000个红色村进行支持。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乡村干部报组织实施“红色村里悟初心——迎接党的二十大特别策划”,以近距离走访,展现全国红色美丽村庄“红色的基因、绿色的发展、金色的收获”,激励全国乡村干部以昂扬拼搏的姿态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
八一村,位于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和主战场——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拥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月,记者走进八一村,听乡村干部讲述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经验,听村民分享红色资源撬动金色发展的喜悦。
八一村党支部书记郑喜中介绍说,八一村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新班子把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作为头等大事,一任接着一任干。谈起村里的新变化,他一口气说出了“五个变”——“村庄变美了,人心变齐了,资源变活了,产业变强了,气场变大了!”
红色村朝哪个方向建?
吃透政策写好“底稿”
八一村是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之一。“首批,意味着没有现成样本可借鉴,没有成熟经验可遵循。”红安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房固赖梁,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把上级的文件精神吃透。红安县结合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聚焦“筑牢红色堡垒、开展红色教育、激活红色引擎、发展红色经济、建美红色村庄”五个方面,写好建设“底稿”。
像解剖麻雀一样剖析村情。八一村原名王锡九村,拥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和中央政治保卫局第三分局鄂豫皖特区政治保卫局旧址,郭述申、甘元景、许继慎、徐向前等革命将领曾在这里工作与生活过,留存姓名的烈士超过200人,是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首唱地,也是红军团长方和明的故乡。
根据丰富的红色历史,八一村确立以“忠诚”为主题,围绕忠诚铸魂、忠心向党、忠厚传家、忠贞为民四个方面进行文化挖掘、展陈。
为建好红色美丽村庄,红安县在政策、人力上给予八一村“顶配待遇”。成立由县委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组建了4个专班:县领导组成的现场协调指导组,县委组织部牵头的红色村组织振兴组,县档案馆和党史馆专家组成的红色资源保护、挖掘和利用组,县财政局牵头的资金项目整合组,贯穿县级领导联系、乡镇班子成员包保、组织部班子成员督导的工作制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天天有行动,周周有变化。忠诚政治体验馆、方和明事迹陈列馆、苏维埃大礼堂、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英烈广场、“三同”教学点……沿着精心设计的参观线路,听讲解员讲述八一村的红色历史,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实景课,深刻感受到红色精神在这里是可以被看见、被触摸的。
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不止步,一任接着一任干。2021年11月,八一村完成村“两委”换届,接力棒交到了新班子手中。12月,村书记郑喜中就组织支部党日活动,带领全村党员来到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擦拭墓碑,重温入党誓词。他对两名新当选的90后支部委员说:“我的爷爷、你们的爷爷都是革命烈士,虽然他们不一定埋在这里,但他们都为共和国的红色江山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作为八一村党支部委员,我们要不忘初心,让八一村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
新班子坚持红色村建设一张蓝图抓到底,围绕挖掘运用红色资源,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切实做好民生工作:先后拓宽王锡九塆东门道路,新安装40盏仿古太阳能路灯,新建1处500平方米停车场,配套改造400余亩高标准农田,与湖北明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利用100余亩闲置荒地建设高标准花椒基地,花椒林下套种野菊花,丰产后预计将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郑喜中说,这是新班子的亮相动作,必须抓实落细。
红色村怎么建?
借力专业团队又尊重群众
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是对历史的呵护留存。2020年底,经过论证,八一村选中了武汉市一家公司,借助专业的力量设计村庄。
八一村立了一个规矩: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将废弃小学改造成“三同”教学点,还原历史上的城墙和城门,新建英烈广场……专业的设计团队,给村里带来了不少惊喜。郑喜中对“三同”书院的改造印象最为深刻。该处原是一个占地80平方米、老旧破败的牛栏,村干部当时的想法就是:开个挖机,一把头推平、重建。设计公司却提出不同看法:尽可能保留乡村特色风貌,因陋就简把牛栏改造成接待中心和农产品展示中心。出来的效果很惊艳。
设计也不能一厢情愿。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归根结底还是为群众打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生产空间,须重视、尊重群众的意见。比如,设计公司有一个力推的创意——围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的红安历史,在村子的制高点造一座铜锣瞭望塔。但干部们入户征求村民意见时,发现大家对这个设计“不感冒”,理由是“从早到晚敲敲打打,影响群众生活”。县里为此果断否决了这一方案。
在建设过程中,村干部们把工作也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村民老王家的柴房乱堆乱放,影响村庄“面子”。粗暴地一声令下——“拆”,肯定不妥,郑喜中多次登门拜访,陪唠家常。“儿子快谈女朋友了吧?要不,趁着建设的机会,把柴房整一下,儿子带女朋友回来也好看!”设身处地为老王着想,柴房改造工作顺利实施。
自始至终,干群之间的交流都是通畅的,村民为规划的完善也提供了很多好方案。比如,村干部在走访与红军团长方和明共过事的村民王其芳时,听王其芳回忆说,方和明担任八一村党支部书记时,曾在一所老房子里办过政治夜校。根据老人的回忆,红村建设领导小组把这所老房子纳入了改造规划,将其还原成政治夜校,如今成为一处新的红色观摩点。
“点子群众提、本子专家出、料子就地取、法子大家想、票子多方筹。”建设过程中,村里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为抢抓工期,凌晨5点就把草皮和树苗运进村里,村民们起床就干,一连干上十多个小时。“给他们每人一天80元的工钱,而他们外边务工,收入是翻倍的。”七里坪镇党委书记阮元兵对此很感动。
记者了解到,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奖补撬动了大能量,红安县充分利用农业农村、交通、文旅、水利、林业等部门的各类资源项目,迄今已整合2560万元投入到八一村建设当中。
红色村为谁而建?
让村民在家门口富起来
在“庆祝苏维埃音乐浮雕”附近周凤怡家的庭院,月季冲破篱笆,开得鲜红而热烈,不少游客喜欢在此“打卡”拍照。如今的八一村,水更清,草更绿,花更香,路更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四季皆有胜景。
美起来也要富起来。几角钱一斤的红苕在家门口卖到2元钱,刚从地里摘的菜就被途经游客“抢走”,在项目建设工地、饭店旅店打工可以领工资……这是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给八一村村民带来的小欢喜。村民陈胜生和妻子原来在外务工,现在回家售卖土特产,“在家开店,一年赚个小几万块钱,还有其他收入,比出门打工强多了!”
“拿起锄头是农民,穿上服装是演员。”阮元兵向记者说出了一个设想。目前村里开展的一些红色剧目都是请外面专业的剧团来演出,他计划培养一支农民演员队伍,由本村人演绎本村的红色故事,更生动更接地气,还能帮助群众增收。
发展红色村,不能富了老板穷了老乡。去年年底,七里坪镇专门成立了一家国企——长胜七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全镇7个红色村庄的运营。“发展产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可取;依托八一村,把全镇相关村庄整合起来、带动起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不引进市场主体,是为了警惕、规避过度商业化。据长胜七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雷林介绍,公司团队现有15人,分别负责外联、餐饮、培训等项目。其中,八一村的“三同”教学点可提供52张床位,目前已接待近3000人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训,预计今年可为八一村村级集体经济带来20万元收入。老团长红军食堂可同时供200人就餐,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至10万元。此外,公司还在规划建设青少年研学、共享菜园等项目。4月底,七里坪镇被纳入了全省党员教育省级现场教学点,一系列培训课程即将上线。这个利好让大家相信:八一村渐入佳境,前景更加光明。
历史的留声,未来的希望。负责红色旅游运营的雷林在八一村找到了价值感,做餐饮的村委会副主任王敏想为村庄建设献力……从村“两委”班子成员到创业青年,八一村目前已成功吸引十余名85后回村发展。年轻人牵连着未来,有了年轻人,红色村就有了活力因子,有了更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周妍
本报通讯员 李欢 李登峰 刘波
□ 背景链接 >>>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总面积276平方米。1930年2月25日和3月22日,中共中央两次给鄂豫皖边区指示信,决定将鄂豫皖边界二十余县划为鄂豫皖特区,3月20日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在七里紫云箭厂河成立。同时,成立红一军前敌委员会,将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组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边区在河南光山县王家湾召开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正式成立鄂豫皖边特区苏维埃政府。7月,鄂豫皖边特区苏维埃政府由光山王家湾迁此。
中央政治保卫局第三分局鄂豫皖特区政治保卫局旧址
中央政治保卫局第三分局鄂豫皖特区政治保卫局旧址总面积179平方米。1931年5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新的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7月,鄂豫皖苏维埃成立的同时也成立了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随后,苏维埃政治保卫局第三分局于此成立。
方和明
方和明,1908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七里坪,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去世。曾参与黄麻起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长征,随红四方面军翻越雪山、三过草地。红军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通讯员、营长、团参谋长、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连长、旅后勤科科长、营长等职。身经200余次战斗,7次负重伤,15次立功受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和明自愿回乡当农民,带领乡亲们扎实苦干30年,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方和明回乡务农后说:“我是共产党员,要坚守对信仰的誓言;我是一个红军团长,要兑现对乡亲的承诺;我方和明做一辈子农民,不改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