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我工作过的乡镇走走吧,那里有个‘种’出来的国家森林乡村。”
1月27日,大年初六,回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老家过年的记者坐上同学的私家车,从县城前往30公里外的八巨镇前案村。
道旁的九巨支渠覆着一层薄冰,波形护栏像卫兵一样顺着渠边延展,给人以安全感。“这条路从水泥路变成柏油路了,还加装了护栏,变化真不小。”已调离八巨两年的同学感慨道。
早已等在路口的村书记朱洪辉接过话茬。“道路顺畅,不仅村里出行方便,产业进村也更便捷了。”
立式仿古的前案村村牌正对着树林,密密匝匝一大片。“这边是垂柳、广玉兰、榉树,那边有榆树、栾树……”朱洪辉边走边说,嘴角漾起笑意,眼里泛着柔光,就像谈着自家的孩子。
老村部东南方向,千亩“巨绿家庭农场”难得安静,正月十五以后工人才陆续上工。“一年租金有不少吧?”朱洪辉摆摆手:“一共1000多亩全部包给了农场,其中400多亩堆堤部分不收一分钱租金。”看出记者的讶异,朱洪辉解释道:“根据约定,村集体享有所有堆堤苗木10%销售分红,收租是算小账,拿分红村里得大实惠。”
记者(右)采访朱洪辉
朱洪辉出生贫苦,18岁到上海打工,后来做工程年收入超百万元。2010年,因群众基础好,朱洪辉全票当选前案村村委会主任,后担任党总支书记至今。
“在村里做产业跟在外面做项目有相通之处,先要‘放水养鱼’,才能实现‘水大鱼多’。”作为当家人,朱洪辉的“项目观”就是,在村里发展任何产业都要围绕“共富”这个中心,“我们村‘两委’想方设法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让每个人都有事做、有钱拿。”
“就像做工程垫资进场,苗圃前期投入很大,我们采取先种苗木后收租金的办法,让对方安心留下发展。”朱洪辉说,村里人员外流多,大块地荒置,2015年土地流转归整后,他邀请在苏南经营苗木的陈旭东来村一试身手。陈旭东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到家庭农场。农场现有树木10多种,苗木6万多株,总面积1000余亩。“榉木有100亩,价格较高,直径8公分的能卖到约600元一棵,12公分的可卖2000元以上。”
朱洪辉用‘同理心’留住了合作伙伴,于是有了如今的绿色乡村和销售分红。2019年,前案村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
朱洪辉跟陈旭东约定,家庭农场用工优先吸纳本村100多个低收入群众,算下来人均年收入有五六千元,多的超过万元。“村里让我们安心发展,农场也要回馈村里。”陈旭东说。加价招工,“逼”懒人自食其力,这一招让低收入农户上岗就业,有了稳定可靠的收入渠道。2022年,前案村村集体收入达97万余元,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约2000元。
记者看到,前案村的房前屋后、河堤塘岸,能种树的地方都种上了树。走到新村部,路面更加开阔起来,主干道足有10米宽。党群服务中心门前,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招展,广场对面小楼上,是滨海县村干部常态化教育培训基地。“县委组织部经常性分片组织我们村干部培训,一次一天,培训的内容都很实用、接地气,为我们种好‘摇钱树’撑了腰!”朱洪辉说。
“向绿而行,我们一路坚守。”朱洪辉说,下一步,前案村还将围绕“绿色生态”做文章,酝酿推出林下经济、生态观光等多种业态。此刻,河岸边有几棵树已在料峭寒风中挤出一丝绿意,孕育着更多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