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原党委书记 吴夕明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周群之
4月,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好时节。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1.3万亩高标准农田里,连片的小麦正“嗖嗖”地拔节抽穗,绿浪翻滚、长势喜人。
7年前的这个时节令人难忘。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小岗村,下麦田、进农家。他说:“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45年前的小岗村响起了“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敢为人先的小岗村人,如今如何续写改革新篇章?记者近日来到小岗村,听原村党支部书记吴夕明、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周群之讲述小岗村的新风貌。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原党委书记吴夕明(右)和小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群之的合影
记者:小岗村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来到这里“重温改革”,您能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景吗?
吴夕明:2014年8月至2018年一月,我担任小岗村党委书记。
我清楚记得,当天下午3时40分,总书记第一站来到小岗村43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点。一下车,总书记就沿着田埂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和村干部、种粮大户和农技人员交流,询问土地流转、农田整理、种植品种、亩产量、粮食收购等情况。听了大家的介绍,总书记很高兴,他笑着说“现在正值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实现丰收,今年的白馍能吃到嘴里了。”
第二站在“当年农家”院落。这是当年小岗村18位农民在“大包干”分田到户契约上按红手印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当时的模样。总书记走进茅草屋,他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同时叮嘱我们在场的人,要好好记住这段历史。
随后,总书记步行至村民吴广利家中,亲切地询问其家庭成员就业、上学情况。总书记问得很仔细,听得很认真。接着,总书记又来到了金昌食府,“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开办的农家乐,也是小岗村开办的第一批农家乐。严金昌对总书记说:“您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小岗村也有小岗梦。”总书记听了非常高兴,说道:“把这些小梦汇聚在一起就能成为一个大梦。”临走前,总书记还说:“农家乐,乐农家。我祝愿金昌食府农家乐越做越好!”
下午5点左右,总书记第四站来到小岗村会议室,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总书记提出,“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还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三个坚定不移”和“三个必须”振聋发聩,我们听着既激动又振奋。
整场座谈会气氛热烈,原定40分钟的议程,结果开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晚上6点58分,总书记才和我们大家一一握别。目送总书记乘坐的车辆驶远,我们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小岗村牌楼
记者: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变了小岗,富了小岗。近年来小岗村如何通过持续深化改革破解难题,让改革红利一步步惠及群众,从而增进民生福祉的?
周群之: 唯改革才有出路。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土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农村“三变”改革的“分红利”,小岗村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大道上始终阔步前进。
敢为人先是小岗精神的根基。1978年,小岗村民为了吃饱饭发起分田到户的“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012年,为向土地要效益,小岗村又在安徽省内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通过“三权分置”改革,放活经营权,小田变大田,粮食总产量不断创新高,“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今年春节前,村里进行了第6次分红,全村4263名股民每人分红650元,实现分红五连增。接过大红包,老百姓个个喜笑颜开。分红的背后是小岗村谨记嘱托,人人在改革之路上争做先锋。2016年,小岗村在安徽省内率先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将村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进行摸底,折股量化到每个村民,自此村民人人持股。6年来累计分红超千万元。改革红利惠及群众,党组织的形象立起来了,凝聚力也越来越强了。
老百姓创业,融资难是最大拦路虎。为了破解农民贷款无抵押物等瓶颈,2016年小岗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把“红本本”变成“活资产”。由小岗村出资,小岗村创新发展公司、农行凤阳县支行等共同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对农民实行全域授信,发放“兴农贷”,贷款期限最长1年,可随借随还。试行当年,就发放首批贷款90万元。
2020年小岗村在凤阳县率先启动党建引领信用村创建试点工作,成功评定为3A级信用村;2021年,安徽省首家乡村振兴银行——凤阳农商银行小岗乡村振兴支行挂牌开业,量身定制“乡村振兴贷”、“红色旅游贷”等6种金融产品,为小岗村产业发展引入更多金融“活水”。
大包干纪念馆
记者:小岗村是如何践行嘱托,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
周群之:2016年以来,小岗村立足村情、瞄准“短板”,致力于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旺三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小岗村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引水上岗”“引淮润岗”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格局,全域建成高标准农田1.3万亩。小岗村大力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有合作社15家,家庭农场20户。程夕兵就是我们村的典型代表,他流转了690亩土地,成立了农机大院合作社,现有播种机、插秧机、植保机、收割机等20余台。前两年还新建了1800多平方米的仓储用房和工厂化育秧设施,去年他的家庭农场总收入有130多万元。
一产打基础,二产做加工。2016年,小岗村成立了农产业加工产业园,现有企业7家。今年春季以后,园区内一派忙碌,已投产的小岗盼盼、蒸谷米等食品加工企业订单不断,新锣食品、世纪汉方等一批新建项目正加快建设中。
上周,我碰到了安徽省小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卫平,从交谈中得知,春节后企业每天都在加班赶订单,目前公司600多工人中约500人是附近村民。盼盼食品还大量采购附近村的黑豆、大米等原料,年采购量在3000万元左右,有效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发力“红色游”,吃上了“旅游饭”。2018年,村里成立了滁州市小岗村旅游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抓手,先后启动了“当年农家”建设、小韩庄特色民宿等旅游重点项目,开发研学游、教育培训等活动,乡村旅游业态进一步丰富。
游客多了,老百姓的腰包也更鼓了。金昌食府从最初只有4张桌子发展到现在楼上楼下20多张桌子,一到节假日,客人就像吃流水席一样,走了一桌又来一桌,老金一家的年收入超过30多万。
去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万元。小岗人的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小岗村民喜获分红(资料图)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村里,这些新小岗人加入进来,给小岗村带来了哪些新风貌?
周群之:戏好要靠唱戏人,兴村就要先兴人。小岗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这些回村的年轻人。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儿子严余山之前在广东打工,从一名保安创业成为公司老板。2014年,他带着资金、技术回到村里,开了全村第一家淘宝店。前几天我见到他,从他嘴里听到“人工智能、工业4.0、农业4.0”这些新词,他说想把人工智能产业引入村里,带领小岗人拥抱更广阔的科技时代。从“包二代”的身上,依然感受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
回村的还有“包三代”。严金昌的两个孙子严连栓、严浩,一个在小岗游客接待中心从事管理工作,一个在小岗干部培训学院做大堂经理,既挣钱又顾家,还为家乡做贡献,可以说很有意义。
现在,小岗村发展得这么好,也吸引了很多其他“岗二代”。前几年退伍转业的杨伟,回村成立了凤阳县新时代家庭农场,发展水果种植业。三四月份的时候,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杨伟还带着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一起致富,开上车一起去皖南看瓜蒌种植,到皖西学稻虾共养。
乡村人才流失,是一道共性难题。对此,小岗村也进行了有益探索。2021年,我们成立了小岗村博士工作站,站长雷松林是“新小岗人”。之前,他因基层社会治理相关课题与小岗村“结缘”,后来决定扎根小岗。现在,工作站共有17位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学科领域的博士相聚于此,他们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激活了小岗村人才的一池春水。
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小岗人以改革破题,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正续写着新的小岗梦。老一辈小岗人、新生代小岗人都深切感受到,深化改革带来的是一个红利不断释放,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