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找对路子 石头缝里生“金子”——访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党委书记洪义乾
2023-04-21 10:2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通讯员 莫少文 记者 李慧 朱秀霞 翟慎良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洪义乾

  施茶村火山石斛园

  采访对象: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党委书记 洪义乾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是个坐落于火山脚下的小村庄,曾因土地贫瘠、不宜发展传统农业,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近年来,该村以党建为引领,依托火山优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火山石斛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施茶村,问民生、看发展、话振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这份殷殷嘱托和深切期盼被刻印在村史馆前的大石上,也烙印在施茶村干部群众的心坎上。

  近日,记者来到施茶村,看美丽村庄的新变化,听振兴致富的新故事。施茶村党委书记洪义乾说:“总书记指的这条致富路,我们一定好好走下去!”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施茶村看望村民,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您还记得当时的哪些场景?

  洪义乾:那是一辈子最珍贵的记忆,可以说历历在目。

  当天正午时分,总书记顶着骄阳来到施茶村。他走一路问一路,原本计划十几分钟的考察,延长到40多分钟。

  下车后,总书记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施茶”两个字的来历是什么?我讲了明代大学士“丘濬施茶”的故事,村子因此而得名,如今村中仍保留着“施茶驿站”,乐善好施的品质一直在这里传承。

  在村史馆前,总书记对施茶村以党建为统领,带动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农户”致富路的做法表示肯定。

  “大家生活得好不好?收入怎么样?”在石斛园,总书记亲切地询问。石斛园员工肖月娟告诉总书记,她家有5口人,过去在外打工离家较远。村里引进石斛产业后,她家把6.4亩地入股种石斛,自己在石斛园干活,每个月有2500元工资,年底有3000多元分红,加上家里的其他产业,现在全家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总书记听了很欣慰,祝福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从石斛园出来后,300多名村民在路边排着长队欢送总书记,总书记和大家亲切握手。上车前,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市和乡村都要发展好。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和坚强战斗堡垒。总书记的一番话道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指明了施茶村的发展方向。

  记者:在村史馆,我看到村里过去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可以说石斛改变了施茶村的面貌。在众多产业中,施茶村为什么会选择石斛呢?

  洪义乾:施茶村地处火山熔岩地区,土层稀薄,不仅存不住水,更难于耕种。大家盖房子、铺路就地取材,可是要想在这石头地里种东西就太难了,即便开出巴掌大的一块地也只能种木薯这样的耐旱作物,想填饱肚子都难。

  2013年,施茶村人均年收入只有3600元。为了改变窘境,我领着大家种过蘑菇、荔枝,养过鸽子……有的是不适合火山地貌,有的是打不开销路,最后都失败了。

  施茶村的出路在哪?后来,我和村干部去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斌腾村考察,学习他们在火山石荒地和院墙上种金钗石斛。两个村地貌相同、自然条件接近,他们能种,我们应该也能种。

  回来以后,村“两委”班子立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大家介绍石斛的功效和收益。可是面对新鲜事物,大多数村民很犹豫。我决定拿自己“打样”,先拉着亲戚们入股,后来又说服一些村民。就这样,2015年,施茶村41户村民“拼”出一块200亩的石头地种起了石斛。

  事实证明,路走对了。第一年我们就盈利数十万元。第二年,村民们纷纷入股,村里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在全村推广火山石斛。公司以技术和资金入股,农户以石头地入股,村民不仅可以在石斛基地打工,实现月月有工资、年底有分红。

  从过去的“因石致贫”,到如今的“因石致富”。施茶村的石斛基地从200亩扩大至1200亩,品种也发展到60多个。口袋鼓了,生活美了,老百姓的精气神也更足了。

  记者:在村史馆前广场的大石上,刻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5年过去了,施茶村是如何践行总书记的嘱托,走出自己的特色产业道路的?

  洪义乾:殷殷嘱托在耳畔,向前发展永不停。除了种植石斛,我们还研发了石斛酒、石斛化妆品、石斛茶……为了延长产业链,村里引入了海南胜嵘生物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打造石斛育苗基地,使火山石斛形成组培、育苗、种植、深加工、销售、科研的全产业链,产业优势更加凸显。目前,胜嵘生物研发产品10余项,涵盖化妆品、健康食品、植物茶饮、保健酒等多个领域,总产值近亿元。

  施茶村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房子大多是用火山岩砌的,很有特色。2018年以来,游客暴增,我们抓住机遇,到浙江和台湾等地考察,大力发展民宿业。目前,施茶村已经有8家民宿、11家农家乐,可提供床位约500张。游客来这里可以爬火山、住民宿,品尝火山特色农家饭,购买火山特产,反响很好。

  施茶村还打造了一条20公里长的火山特色旅游线路,串起了施茶村8个自然村、5个火山口、9个溶洞。下一步我们计划加快道路、公厕、游客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质升级。

  你看这株苗,是去年栽的无核荔枝苗。我们尝试在荔枝树下种石斛,发展采摘、旅游业。目前,我们已经种植无核荔枝200亩,规划种植面积2000亩。

  5年来,施茶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的1.88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3.3万元,走出了一条具有施茶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记者:在村里我看到很多年轻人,他们都是本村人吗,为什么选择回到村里?

  洪义乾:在施茶村,有一支乡村振兴的“青年军”,他们是有知识的“新农民”,为乡村建设带来新活力。

  今年36岁的吕青松,是土生土长的施茶村人,2021年村“两委”换届当选村委会副主任。吕青松2011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心里却始终牵挂着家乡。2016年他回到村里,开办了“原味园”农家乐,主打本地小黄牛、石山雍羊、石斛鸡汤等特色菜。开业不到半年,农家乐就经营得有声有色,生意红火的时候要在村里聘上六七名服务员才忙得过来。

  施茶村党委委员王吕州也是一名80后,负责党建和外宣工作。4年前,他回到村里,与朋友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电商平台帮助村民卖货。辞去城里工作的吴清伟,回村后在合作社工作,跟着海南石斛健康产业公司的技术人员学了两年,现在已是一名娴熟的技术员。

  对于年轻人而言,回乡是一份情怀,更是一种使命。他们带回先进的技术和全新的理念,为家乡的振兴注入新活力。施茶村也积极搭建青创中心、火山口众创咖啡厅等创业平台,目前已经吸引了30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引进的9家企业带来各类技术人才近70名。

  记者:现在,施茶村的人均收入是10年前的近10倍。总结经验,您觉得施茶村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洪义乾: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乡村振兴的样板村,施茶村的蝶变说明,在党建强有力的引领下,只要找对了路子,乡村振兴这道题并不难解。

  施茶村党委下设8个党支部,共有102名党员。我们村严格执行“四议三公开”、村财镇管等制度,把党员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着力点,通过建立党员帮扶联系户制度,第一时间了解村民诉求。党员在发展产业、为民服务、环境整治等方面做在前、争在先,村党组织的形象树起来了,凝聚力和号召力自然就有了。

  比如,村里90后洪强、洪晓曼兄妹开了阔林农家乐,由于缺乏经验,每天营业额不到200元。村里了解情况后,邀请老师上门,为全村农家乐店主定制培训,教授营销方式,改进服务细节。现在阔林农家乐已经成为我们村最具人气的餐饮店,节假日要提前预订。

  基层党建找准了“为民”落脚点,村级党组织就有了战斗力。2020年,施茶村设立海口市首个村级党委。2021年,施茶村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我觉得,成功的关键,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固本强基,行稳致远”。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