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瑶族村晒秋
青杠坡村柚子基地
正子村稻谷丰收
红色村庄,承载着历史,记录着奋斗,赓续着精神。中央组织部、财政部近年来推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在全国选择1000个左右的红色村开展试点,旨在建强红色村党组织、保护传承红色资源、改善村容村貌等。
喜看稻菽千重浪,又到一年丰收时。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连线重庆、四川、河北等地多个红色美丽村庄,见证和定格红色村干部群众抓发展、庆丰收的忙碌状态和幸福表情。
红色基因树品牌
罗霄山脉深处,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民俗广场上,“晒秋节”正在紧张有序地准备着。用麦子和辣椒摆成的“半条被子,温暖中国”巨幅字样初具雏形。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沙洲村。
沙洲村道路两旁的摊位正陆续“上货”——都是今年村民们的收成。村书记朱向群说,红色是沙洲村的底色,也是村子最鲜明的特色。沙洲村的“晒秋节”,展示丰收景象和美好生活的同时,糅进了红色元素,融合演变成一种“节庆经济”。村子以“半条被子”故事为主线,深挖红色故事,讲好红色党课,做活红色产业,实现了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风的“三色融合”。
这两天,辽宁省凌海市翠岩镇牤牛屯村的干部群众忙着“备货”。村书记金祥辉早早就挨家挨户通知过了,“翠岩大集免费提供展销台,大伙儿把家里好的农产品挑出来,卖个好价钱!”“书记,放心吧。往年丰收节,俺们村的果蔬不够卖,今年备货比去年多一倍呢!”村民丁兰英笑着回应道。
“每年这会儿都是镇上最热闹的日子。”翠岩镇党委副书记徐凯峰告诉记者,放大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效应,当地以牤牛屯村为核心,成立翠岩镇文旅产业联合党委,通过党建引领、组织搭台、产业唱戏,推动乡村文旅产业抱团发展,带动周边13个村吃上“生态饭”“旅游饭”。
“长街三里长,滦水绕村庄……”渤海之滨,一曲《大黑坨,我美丽的家乡》唱出了丰收的喜悦和村民的自豪。9月9日,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镇大黑坨村举办庆丰收晚会,诗朗诵、二胡、大鼓……整台晚会总共有18个节目,全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精彩纷呈。
舞台上喜悦满满,舞台下硕果累累。大黑坨村已成为冀东地区重要的错季精品果菜生产基地。今年1600余亩鲜桃、苹果喜获丰收,林果亩产在4000斤以上,加上冬季棚室果菜收入,户均收入能达到10万元。“我们村是李大钊的故乡,干啥事都‘要走在前’。”村书记范红立表示,“李大钊同志曾说过:‘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我们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更美好的将来。”
绿色发展创特色
“柚”是一年丰收季。走进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村柚子基地,一个个套袋的三红蜜柚挂满枝头、香味扑鼻。三红蜜柚果皮淡粉、果瓤粉红、果肉呈玫瑰红,被誉为柚子界的“颜值天花板”。
靠山吃山,如何把绿水青山“超值”变现?“问科技要效益,问管理要效益。”青杠坡村副主任易松介绍,自2019年以来,青杠坡村以“柚子专业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共种植2300亩,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1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230万元,今年有望再上新台阶。
红色村里,点绿成金,很多特色产业红红火火。
广西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曾经山水贫瘠,因毛竹遍野而得名;如今的毛竹山村,以葡萄产业闻名全国。漫步在毛竹山村里,整洁的道路、崭新的楼房,别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室、戏台,精致的微花园、微菜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红色标语熠熠生辉。葡萄园里,晶莹透亮的南玉、紫宝石般的红地球、甜度爆表的阳光玫瑰……毛竹山村书记王新明自豪地介绍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达320亩,走出一条“甜甜的致富路”,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8万元。
在广东,“一颗红火的果子”又丰收了。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明阳村书记谭荣坚告诉记者,市面上的普通火龙果只卖2—3元/斤,而该村的“红果子”却卖到了20元/斤。今年,全村有机火龙果产量可达100吨,产值超过400万元。秘诀是什么?“有机火龙果种植条件苛刻,土壤里不能有化肥农药残留。我们明阳村依山傍水,气候、土壤条件得天独厚。”
走的是绿色路,吃的是生态饭。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四川省松潘县毛儿盖镇索花村,坐落在松潘草原上。毛儿盖镇平均海拔3200米,辖区内1000多平方公里都是辽阔的大草原,88年前在这里召开著名的毛儿盖会议,之后红军从这里出发,向北挺进,走向胜利。村书记扎西彭初说,索花村世世代代养牦牛,近年来,草场载畜量过载,如何平衡生态与发展?党员干部带头组建科技牧场,推广无人机养殖,运用大数据生成“生态肉牛报告”。“现在牛养少了,草原生态变好了,户均年收益反而增加了1万元。”牧民尕让多州竖起大拇指。
金色收获期前景
9月,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沉甸甸的稻穗被风吹弯了腰。“开镰喽!”村书记代道明的一声响彻田野的开镰号子,拉开了今年九口堰村丰收的大幕。
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的稻田间,割稻、脱粒、粉碎秸秆一气呵成。让记者没想到的是,这块面积为200亩的丰收田,早年间却是撂荒地。守护粮食安全,红色村责无旁贷。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干部一起,对全村535户村民就撂荒情况进行“地毯式”摸排,在充分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后,按照“党支部+乡村合作公司+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流转、统一化管理,组织土地复耕。代道明抑制不住喜悦之情,“今年我们村的水稻亩产突破1000斤,亩产值达1500元左右。”
这个村忙收割,那个村在称重。“你们村的3块实验田,最高亩产802.78公斤!”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正子村的稻田里,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郑爱萍高声向村干部、群众宣布今年的水稻测产结果,引来现场一片掌声和欢呼声。
正子村以科技赋能粮食生产,打造百亩稻田示范基地,“耕、种、播、收”全程采用机械化,实行“播种、收割、售卖”一条龙服务的产业模式。正子村书记何玉明告诉记者,就连过去没人要的稻秆也变废为宝,成了牛羊的饲草,“黄秆秆”变身增收的“金秆秆”了。
红色村能有今天的丰收,离不开党建引领,党员群众当主角。2021年,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金龙社区被确定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后,制定完善了社区“两委”干部管理制度,“四报告三审议一通过”制度,让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在项目建设中,充分激发群众投智、投劳、投物、投资的热情,把土地进行宜机化整治,杂草地变成微菜园、微果园,“垃圾山”变身滑草场,打造了集红色教育、农耕体验、采摘垂钓、养殖住宿于一体的农文旅“网红村”。据统计,2023年以来,该社区已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
本报记者 华贤东 李慧 周妍 倪敏 许露露 周静文 车婧 聂伟
通讯员 姜丽萍 罗玉 明组轩 李早立 安邦 马驰 马国良 马传勤 罗玲丽 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