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秋、国庆,双节相依,家国同庆。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有哪些记忆永远难忘,有哪些喜事值得分享?本报推出“中秋国庆特别策划”,连线奋战在基层一线的乡村干部,听他们唠一唠村里的喜事。
拿到了“国字号”招牌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驻村第一书记 庞彤
秋日的塞上江南一派丰收景象,一早我来到村口的设施农业园区,为慕名而来的外国观光研修班介绍温室大棚种植情况。我们将光伏发电与温室农业结合,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菜”的“农光互补”模式。
这个9月,村里收获一桩大喜事:由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开展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工作,公示名单里,弘德村榜上有名。
弘德村2012年由吴忠市同心县和固原市原州区5个乡镇27个行政村的移民搬迁而成,人均收入当时不足1800元。
2021年,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选派3名干部到弘德村驻村,我作为第一书记带队,以村为家,把双脚踩进弘德村红土地中,把汗水洒向田野里。
不等、不靠,工作队和弘德村“两委”干部一起,整合流转土地帮村民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紫花苜蓿、葡萄、枸杞、硒甜瓜、青贮玉米等。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经过技能培训,就近到农业企业、工业园区上班。老年人和留守妇女直接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实现稳定就业。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通过创办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肉牛养殖。特色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成为弘德村的三大支柱产业。2022年,弘德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人均纯收入增至14200元。收入水平提高了,乡村治理面貌也持续焕新。
长假临近,弘德村里红旗招展,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乡村道路平整宽阔,房前屋后花团锦簇。村里学校、幼儿园一应俱全,卫生室门诊、综合科室、B超室等科室根据村民需求提供贴心服务,看病可以直接使用医保报销。村民刘克瑞说:“搬到这里之前,孩子上学需要翻两座大山,来回就要两个小时。现在孩子就在家门口上学,我们可以安心务工挣钱。”
不久前,驻村工作队后方单位大唐集团宁夏分公司投资建设的弘德村公共民生服务市场二期项目也已封顶。室内装修国庆期间也不会停,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届时仅商铺租赁便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20万元。
本报记者 倪敏 通讯员 振洋
村里夜市火起来
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溪背村党支部书记 廖文兴
9月23日,是丰收节,也是我们村大喜的日子,当天福建省“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我们镇举办。溪背村处于镇中心,当天晚上6点,精心筹备的“星辰夜市”在村里开市,人群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溪背村是“古田会议”旧址所在地,也是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村。2020年以来,古田会议旧址群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带动村内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0余万元收入。围绕红色旅游、红色研学,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都受益颇丰。村党支部组建了餐饮协会,目前已有45家会员单位,全村现有注册旅游及培训公司9家、文化传媒公司8家、农业开发公司9家。旅游的兴起,带动了本村住宿、餐饮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村里吸引了150余家企业入驻,直接带动村内党员群众就业200余人,间接带动周边村就业1000余人。
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但还存在缺乏娱乐性、体验性、互动性项目等问题,开办夜市正是镇里帮我们支的招。
为办好夜市,我们做了不少准备工作。村里原本环境脏、乱、差现象一扫而空,村庄环境得到显著提升,顺利通过市乡村振兴局检查组验收。今年以来,在镇里支持下,村里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完成了八甲桥至曙光桥步道建设及绿化提升,将古田会议会址和红四军政治部旧址、红四军司令部旧址等国保单位连成一线,高品质绿化、花化古田溪两岸约7500平方米范围,改造升级沿河约450米水泥路为青石旅游步道。实施古田镇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景区核心区“一河两岸”风貌提升工程,完成23栋房屋外立面改造,“平改坡”11栋,改造约400米红军小道等。
夜市一开张就受到大家的欢迎。目前夜市试运营摊位有40多家,集结了特色小吃、手工作品、文娱等消费项目,现在大伙晚上都爱到我们这的河岸来逛逛。开业才几天,人流量就达到5000多人次了。
赶在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开夜市,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好我们古田红色旅游资源。我们预估了一下,夜市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左右,能为参与的村民增收5000多元。有了新的增长点,村集体经济收入将从去年的65.77万元,增长到今年的72万元。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蓝秀蓉
新家园里庆新婚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党总支书记 沈彪
村有喜事到!国庆节期间,村里李新民的外孙女和侯成芳的女儿都将完婚,两对新人的婚礼会在即将建成的二期百姓宜居家园举办,我们加班加点,紧锣密鼓地完善村里的配套设施。这些天,村里正安排施工队加紧对二期百姓宜居家园的道路进行回填平整,组织人手清理周边工地的环境卫生。
今年上半年,北管村陆续完成了北管餐厅的设备管线翻新,目前餐厅已经专为村里百姓喜宴开辟了免费场地,可容纳60桌乡亲客人,让喜庆的宴席延续浓浓的乡情,分享乡亲邻里的温馨时刻。希望能以优美的新房风貌向两对新人送去最诚挚的祝福,祝贺他们乔迁新居、喜结连理双喜临门!
村民们的喜悦,早在3年前就埋下了种子。2020年9月,我们北管村正式启动“百姓宜居家园”建设,作为全市的先行先试点,按照“政府建配套、村里给奖励、村民自愿建”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风貌、统一配套、统一施工,高标准建设,全面提升村居生活品质。“十四五”时期,北管村计划分三期完成580多套房屋,建设好百姓宜居的“村级小洋房”。
2021年9月,第一批姚家村民组房屋翻建工程顺利完成,村民已陆续迁入新居。在已经建好的一期姚家村民组中,56户村民有八成选择搬回翻建好的新房。今年内,我们“百姓宜居家园”项目建设的目标是:二期139套农房主体建设完工,做好水电气道路配套,实现年底入住;三期306套农房年底前完成总体工程量70%,力争明年上半年全部入住。
北管村过去是嘉定区出名的“烂泥板村”。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北管村从只有一家衬衫厂起步,逐渐发展成为拥有80多家企业的村,村级年可支配资金达4000万元,集体资产超2亿元。村子富了,就有了让村子“脱胎换骨”的底气,村集体有实力打造“百姓宜居家园”,让群众住得更好。
如今的北管村,有2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最大的一家企业税收在8亿元以上,为了建设“百企产业新园”,北管村正在大力拆除违章建筑、清退物流园区,推动马陆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工建设,制定准入标准、明确筛选流程,为产业转型腾出空间。原本用于制造五金工具的老厂房,通过村里的收购改造,打造成为集文化创意、科研办公等于一体的科技园区,村里增加租金收入每年超过400万元。本报记者 华贤东
新项目节后签约
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江嘎镇江嘎村驻村第一书记 杨重庆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原野色彩斑斓。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结县江嘎镇江嘎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江嘎村是雪域高原上的边陲小村,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麓湖盆区,海拔4400米。今年让农牧民群众高兴的,除了年收成不错,还有我们第12批驻村工作队来村以后做的“几件大事”。
今年5月底入驻后,工作队明确,到村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江嘎村是定结县城驻地,按规定不能进行畜牧规模化养殖。但是,县城人口多,市场相对大,还有很多政府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在销售上有对接空间,而且我们海拔高、光照好、昼夜温差大,也适合部分蔬菜生长。此外,我们村集体有闲置资源。4年前,村里建有定结县“三农”蔬菜种养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发展大棚40多亩,种小白菜、萝卜和土豆这“老三样”,头两年经营还行,去年,因缺技术缺管理,产值基本为零,连每年给村集体的5000元租金都交不起。
我们村以前没种过菜,在白纸上画画,得先看看人家怎么画的。于是,我们带领村干部前往白朗县、康马县,考察学习当地农业企业的温室大棚管理情况。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决定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牧民”的模式,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建设有机果蔬种植采摘、特色生态餐厅、观光旅游、会议培训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这个项目投资达600万元,可带动本村30多名脱贫户就业,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的收入。目前,县镇村三级已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达成一致意见,企业也来考察过了,国庆过后即可签约。
这个项目彻底改变了传统种植“老三样”不赚钱的历史,而且具有示范性,让有奔富愿望的村民学有榜样。这些天,不少村民在打听我们的项目建设进度,都想加入进来。对他们来说,这真是一件大喜事。本报记者 周静文
实习生 裴诗萌 通讯员 李世强 王海峰
“开心农场”有赚头
贵州省仁怀市高大坪镇银水村党总支书记 张林
招募球员、组建球队、组织训练……临近国庆节,我们银水村正全力备战“庆丰收·迎国庆”主题篮球比赛。往年村里都是搞些农事比赛、文艺汇演,今年,受贵州台江“村BA”热潮影响,村民在收获秋天硕果的同时,也尝试“打卡”组织度更高、娱乐性更强的篮球比赛。
庆祝丰收,抢抓农时,每年国庆节前后,都是我们村最忙碌的时候。天刚蒙蒙亮,村民便早早去到田里干活,直到夜幕降临。收工的篮球迷踏着夜色,在村卫生室门口的球场上加练,为篮球比赛做准备。
现在水稻已经开始收割,我白天只要有时间,都会去田里看看,确保大家在有限的晴天把稻谷收割完。
“老涂,你这几亩水稻不错嘛,产量肯定比去年高吧!”“张书记,你夸奖了,还没称呢,但今年的谷子确实不错,应该不会比去年少。”涂仕煜笑答。涂仕煜是一名老党员,更是种田的“老把式”。
告别了老涂,我往吴仕勇家水稻田走去,“把渔网提高一点,不要让鱼跑了。”还没走到田边,远远就听到了他的大嗓门。“今年我承包的60亩田,投放了3000斤鱼苗,预计能增加6万多元收入。”种植大户吴仕勇骄傲地告诉我,稻花鱼吃草吃虫长大,鱼质非常好,城里的商家抢着买,都是订单销售,根本不愁卖。他还跟我算了一笔账,每亩水稻产量1200斤,按照今年的市场价,一亩能赚6700元,加上稻花鱼每亩产值超过8500元。套种技术在我村广泛应用,全村发展了稻+油菜3000多亩、稻+鱼1000多亩、每亩产值可达1.4万元,全村水稻总产值预计可达12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一地多产、一年多收。
最让我感到开心的是今年新上的“开心农场”项目。今年3月,村“两委”决定利用闲置资产招商引资,既能壮大村集体经济,还能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在市区开办幼儿园的刘小丽在老乡群里了解到此事后立马就联系了村“两委”,双方一拍即合,确定将村里闲置大棚和土地用来打造研学旅游基地“开心农场”。国庆来临前的这几个周末,热闹非凡,好多批城里孩子来村开展研学,摘西瓜、摘蔬菜,玩得不亦乐乎,今年村里已经吸引游客20多万人了。
农场的成功给了刘小丽更多的信心,她坚信回村发展有盼头。8月,她又租用村里闲置的房屋来开餐厅,食材统一采用村民生产的农家菜,雇佣的工人都是村民,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多渠道增加了村民收入。
本报记者 周静文
实习生 裴诗萌 通讯员 刘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