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早在2001年,山东邹平探索推出“驻村蹲点月”活动,镇街干部拎着被褥驻村蹲点,与村民同吃同住一个月,解难题、办实事。23年来,邹平先后有3.8万余人次镇街干部驻村蹲点,排查解决各类问题16万余个,在脱贫攻坚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邹平市派出142个工作组、1495名干部下沉农村一线。本报记者跟随其中4名干部,记录他们驻村蹲点的故事。
为政府提供一手资料,当好决策参谋
左拐右行,孙芳将车停在李兆木房前。进屋,笑呵呵的李兆木将一个马扎、一碗茶水递上前。
李兆木是九户镇左李村村民,年逾古稀,旧疾缠身。今年,九户镇民政所所长孙芳来驻村。入户走访时,李兆木拍拍腿,说起了自己的愿望:“我平时老吃药,买药需去镇卫生院,五天一取。可俺这身体不利索,出门很不便。”
驻村期间,孙芳来来回回跑,替李兆木取药。“可怎么帮老李解决长远问题呢?”考虑到村里还有一些类似情况的老人,孙芳和驻村工作组马上开展调研。
“20多人!”“13人!”“17人!”……工作组边报数,边挠头。
碰头会上,工作组干部边讨论边开始着手写民情报告。
凌晨4点半成稿,早上8点,孙芳已经坐在了九户镇驻村办的椅子上,一份关于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的提议也已经摆在桌上。
9点,九户镇党委会议室里,驻村工作组提出思路,镇党委、政府认真倾听各方意见。最终,九户镇卫生院选出36人,组成镇医护驻村工作组。镇医护驻村工作组分组、分批次入户问诊,驻村干部、网格员也加入其中,做好配合,保障实效。自此,健康服务进了村居,解了李兆木的取药难题。
“隔壁老哥常跑市医院,有没有可能让市医院也派人到村里来?”一次,李兆木怯怯地问。
“群众就医需求多元,如何满足?”镇驻村工作组例会上,孙芳和大家仔细讨论。一天后,一份开展“健康驻村”行动的建议书摆在了市卫健部门的会议桌上。
全市医疗服务资源“一盘棋”!得到市卫健委的回复,孙芳兴奋地一路小跑,向乡亲们传达好消息。从提交建议,到资源下沉,在孙芳等驻村干部参谋下,仅3天时间,全市“健康驻村”行动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全市“健康驻村”行动已开展健康服务活动150次,服务9050人次。
让好政策落地生根,走进老百姓心坎
到曹家坪村前一晚,明集镇干部李辉辗转反侧:“明早要炒点咸菜带去,王老汉就爱这口。”回想起2015年驻村时的经历,李辉感慨万千。与村民同吃同住的一个月,让他对做好农村工作更有底气。
第一次来驻村时,国家正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试点,明集镇鼓励农户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可不少村民不理解,政策迟迟难落地。
驻村前,李辉早早地把政策文件吃透。放下行囊,他就马不停蹄地挨家挨户仔细讲解政策。一周下来,大多数人同意流转,不过也有几人仍坚持己见,王老汉便在其中。
“让好政策落地生根,既要跟群众讲明白,还得根据实际不断完善,回应老百姓的诉求。”于是,晚上住村里,李辉将问题仔细记下;白天跑到镇上,他向镇党委、政府反映。很快,一份文件挂在了曹家坪村宣传栏上。承包方资质审查、押金代管、纠纷调处……凡是群众关心的问题,一一在列。
细心的王老汉戴着老花镜,仔仔细细瞅了10多分钟,突然喊起来:“这最后,咋还多了一个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介绍?”
“这是镇上新设立的部门,负责‘先交钱、后种地’的风险管控,以及流转规模、用途、主体、时间等事项的管理!”李辉当起政策讲解员,声音洪亮。王老汉的眼睛眯成一条线,伴着爽朗的笑声,向李辉发出邀请:“晚上来家里吃饭,俺要炒个拿手菜!”
一个月驻村结束,曹家坪整村土地流转完成。
2017年,明集镇6.1万亩耕地由298名种粮大户耕种。土地亩均增产10%,36个村集体收入全部稳定在10万元以上,种粮大户每亩纯收入达到600元以上,而王老汉每年可以领到两次钱。
不知不觉,天亮了。李辉背上行囊,拎上咸菜,朝曹家坪村奔去。待会儿,他要去见见王老汉这位老友。
炕头上,王老汉腿一盘,唠起嗑:“土地流转费每年按时领,这几年还涨了不少,比自己种强多了!”
调解矛盾纠纷,筑牢农村的“稳定器”
夜里星光点点,吕慎江拉开抽屉,翻出一个黄皮本子,封皮上写着“包村日记”几个字。一阵风拂过,吹开日记扉页,往事随之浮现。
2017年,好生街道干部吕慎江接到任务,担任街道驻村工作组副组长,派驻河北村。当时,在镇上的39个建制村评比中,河北村样样排在最后。
“为啥会到这步田地?”吕慎江心里不禁疑惑。驻村后,他挨家挨户走访,慢慢探明了其一大缘由:村民之间矛盾突出,而村两委班子能力不足,得不到村民的信任,村集体凝聚力不强。
村民李长星家中早些年有些变故,常年入不敷出,渐渐怠惰起来,容易与左邻右舍发生争执。吕慎江主动与李长星结成帮扶对子。一趟趟往他家跑,帮他把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时不时还帮忙解决一些生活难题。
一天深夜,李长星妻子生病。正在夜查的吕慎江得知后,将其送往医院。打那时起,李长星态度转变了,他向吕慎江道出心声:“想找个活干,改变自己,也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条件。”
吕慎江四处打听,终于在一家污水泵站帮他找到了合适岗位。李长星有力气,又不偷懒,月收入3000多元,真正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为了提升村两委班子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的能力,吕慎江认为得选个“领头雁”:一要有威信,二要有能力。
2021年,吕慎江打听到本村有位在外创业多年的企业家李军,能力强,威望高,对家乡又有感情。于是,工作组一次次奔赴外地,邀请他回村任职。李军回村后,短短半年时间,村民富裕了,搬新楼、住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增强村子致富能力,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过去是黄土路、破瓦墙、老仓房,现在是宽敞明亮的“共富车间”。韩店镇副镇长耿涛举目四望,思绪回到两年前。
初来东白村,耿涛琢磨,驻村一个月,时间不长,但想要带动村集体增收,还需要增强村子自身“造血”能力。
一天,耿涛办完事回村,便被村民围了个水泄不通。原来,村里一家企业的货车进出轧坏了村里路面,机器嗡嗡转个不停,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
“租金年年按时交,难不成现在不让我们进料送货了?”企业负责人李修江说,“我们也不容易,想着扩大规模,还愁没有土地呢。”
老耿发了愁:村民有不满,企业的诉求又冒了出来。“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如何保障优良环境?如何扩大生产?”老耿不语,一支笔在本子上连写三问。“有没有一把‘钥匙’,同时打开村两委、村民、企业这三把‘问题之锁’?”
老耿将问题带回镇上,镇党委开会讨论:“镇北有一处仓房,闲置多年,离村又远,不正是最优选?”老耿开上车,马不停蹄走访市直部门,寻求搬迁方案。
“200多亩地,批下来了!”多方协调,终于敲定了老仓房的使用权。
动工、搬迁、生产,稳稳当当。本是喜事,但老耿发现李修江还是愁眉不展。原来,企业扩大规模,资金遇到了困难。
“公司效益不错,但缺资金;各村有资金,就缺项目。”当晚,老耿翻来覆去睡不着,心底盘算着,“镇上正打造‘共富车间’,这不正是村子与企业联手的好时机吗?”
破晓时分,老耿爬起来,拨通了李修江的电话:“村资金入股企业,村民进厂打工,村集体拿分红,一举三得,你觉得咋样?”
一拍即合。很快,刘楷村、仓林村、小白村等10个村共750万元入股企业,每村年均实现村集体增收5.6万元。企业得到资金支持,全面投产达产,新增就业岗位1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