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大学生村官创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仁里镇搂子沟村的百姓心里,已经成为一件家喻户晓的“新鲜事”:大学生村官,也来种地了!
2013年,仁里镇党委政府鼓励、支持镇里的大学生村官唐兵、牟丽、舒婷婷、李江南四人通过抱团创业,以流转土地的方式在搂子沟村的土地上“搞农业”,为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创业农村开辟了新天地,在镇里他们也成为了名副其实创业富民的生力军。
萌生念头 抱团创业
搂子沟是仁里镇上的一个小山村,从镇政府驱车前往大约需20分钟。在这片并不富饶的土地上,可耕种的田地也屈指可数,村里的年轻人也都相继离开这片土地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
3月,万物复苏,搂子沟村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唐兵也开始琢磨着自己的创业计划,与其他三名大学生村官商量后,萌生了“组团”创业的念头,预计总共投资10万元做创业金,在搂子沟村的11组、12组、13组以流转方式租赁60亩土地,开始种植水稻。
走村串户、签订土地转租协议、支付土地租赁费用、绘制种植田块草图……起初,唐兵和他的同伴门忙前忙后,张罗着创业种水稻的事儿。同时,他们四人分工合作,唐兵统筹协调各项工作,负责现场管理和安排工作,其他几名伙伴协助唐兵,于是,四人便踏上了在搂子沟的创业之路。
知识力量帮助过难关
创业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更何况是靠天吃饭的“搞农业”。加之唐兵与其他三名同伴并非出自农业专业,水稻的种植难度可想而知。
“天气的变化真是让我们束手无策,很多晚上睡不着觉,深怕出点啥子问题。”回忆起起初创业之路所遭遇的困难,唐兵皱起眉头,直喊苦不堪言。一次夜里,遇上大风大雨天气,庄稼地搭建育秧苗棚架受损严重,几乎是千疮百孔。第二天早上,大家赶到庄稼地,面对惨不忍睹的状况,四人一时间懵了,不知如何是好。毕竟是大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经验,但请教专家现学现用还是好方法。很快,在农业专家指导下,育秧棚架重新搭了起来,一个看似很大的问题,没有难倒我们的大学生村官。
似乎应了那句好事多磨的老话。6月的一个下午,唐兵来到田间例行查看水稻长势。忽然,他发现成片的稻秧出现黄叶,他大吃一惊:“难稻遭受了病虫害?”他不敢怠慢,立即拨通区农业部门的农业技师电话,向其求助。几日后,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便亲自来到搂子沟,查看水稻是否有了病虫害。经仔细诊断,专家告知大家,水稻黄叶,是由于稻田水过深所致,只需适当降低稻田的水位就没问题了。得知这个情况,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有了之前渡过难关的亲身经历,唐兵们在创业之路上干劲越来越大。镇里领导还多次帮助协调农业部门专家前来指导,亲自传授经验,并为他们送来了农药、化肥。为了把水稻种得更好,唐兵几人还多次去外地学习、培训,助使增长农业知识,如今还成了半个农业专家,时不时还给附近农户把肥脉。
付出总有回报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唐兵们的辛苦努力,换来的是沉甸甸的收获。
成片的金黄稻田,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阵阵微风吹来,稻谷特有的香气沁人心脾。4名大学生村官露出了满脸笑容。
唐兵介绍,我们大学新生村官,到搂子沟进行农业种植,也是一种创业型实践,也增进了新型农村干部与农民的感情。平日,唐兵会请当地的农民帮忙照看庄稼地,并按月结算工资给农民,不出门也能把钱挣了,让大家对这些大学生村官印象很好。村民们也愿意为这些大学生提供农活上的帮助,也经常给他们一些建议。“希望通过我们四名大学生村官抱团创业,通过一些新型技术的植入,盘活当地的撂荒地,也能带动周边的农民一起搞农业,做到‘双赢’的目的。”
金秋9月,收获的时候到了。60余亩水稻,共收获3万余公斤稻谷,按照唐兵看来,产量正常。目前,已卖出了2万公斤谷子。4人毛算了一下,收入加支出,整体持平,当然,也基本没有盈余!辛苦大半年,钱没赚到什么。但没有人后悔,大家都认为,这几个月时间里学到的东西,所有的经历,比赚钱收获更加巨大!有了第一年的经验,来年定能有盈利。
现在,4人组合正在做一个3年规划,将尝试种植油菜、田藕,并逐步扩大种植亩数,希望通过多种经营和规模效应获得赢利。
对于未来的创业路,唐兵、牟丽、舒婷婷、李江南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