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一名女大学生村官眼中的“扶贫”
2016-09-02 16:35:00  来源:颍州晚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村民田某某今年74岁,患糖尿病多年,因病致贫……”在颍州区王店镇胡庙村的办公室里,第一书记蒋雪梅认真书写着扶贫札记。

  三年前,蒋雪梅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就职于胡庙村,开始接触扶贫工作。因病、因残或者其他原因致贫,让她深受触动的同时又不乏感慨。

  “为什么穷?如何甩掉贫困的帽子?”对于这些问题,蒋雪梅在心里一遍遍分析着。

  对症下药

  扶贫更要扶志

  王店镇胡庙村西与东清河相接,北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交通便利的村庄,居住着6000余人。

  作为阜阳市第六批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今年是蒋雪梅在胡庙村工作的第三个年头。该村虽不是贫困村,但仍有180余名农户因为各种原因,生活比较艰难,扶贫任务依然重大。

  如何让包括留守老弱在内的贫困户脱贫呢?蒋雪梅和村两委班子在各个村庄来回奔波,开展精准核贫工作。

  走访期间,村民孙某的家庭让蒋雪梅印象很深。孙某今年46岁,左腿患有残疾,和妻子离婚后,带着儿子独自生活。

  虽然一条腿行走不便,但不耽误干杂活,可他认为生活没有奔头,一直懒散度日。

  由于认为扶贫就是给钱,他一直希望申请被列为扶贫对象,每个月有几百元的固定补贴,勉强生活足矣。

  对于这种家中有房、有田、有劳动力的人,没有想过如何靠自己的能力脱离贫困,却一直等待别人的救助,让村干部有些心酸。

  简单给钱不能达到扶贫的效果。为了改变孙某家的现状,蒋雪梅不时前去和他沟通,动员帮扶他参加技术培训。渐渐地,孙某改变了对扶贫的看法以及消极的生活态度。

  得知贫困户养殖有资金补贴,孙某有些心动,他从市场上购买了几十只土鸡,尝试今后走养殖致富路。

  和孙某一样,很多人简单地认为,扶贫就是给贫困户纳入低保或者五保,定期给予补助。但钱花光了,没有技能在身,未来依旧会返贫。

  “扶贫首先要扶志。”蒋雪梅认为,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千差万别,虽然缺钱,但他们更缺少的是“对症下药的方子”。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