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俩在将草莓装箱。
姐弟俩在研究草莓品种。
姐弟俩在向村民传授技术。李晓村 冯再雷摄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安徽省定远县大学生村官王萌萌和王前龙姐弟俩从当村官的那一天起,就暗下决心,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农村,茁壮成长。
2013年7月,王萌萌、王前龙姐弟俩分别从合肥工业大学法学专业和安徽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约好一起报考家乡的村官。无巧不成书,姐弟俩一考即中,分别任职于定远县蒋集镇秦集村和吴圩镇官塘村,从此开始了扎根农村的创业之路。
低价化肥,赢得村民信任
刚一上任,姐姐王萌萌就苦苦思索如何帮助村民:种庄稼离不开化肥、种子、农药,如果能帮农民买到既优质又便宜的农资,村民每年就能增收好多。王萌萌决定从化肥入手,亲自跑厂家洽谈。
听说小王书记拉来了化肥,村民成群结队赶了来。“王书记,你这化肥多少钱一袋?”有农民问道。“每袋107.5元。”王萌萌笑着回答。有人大惊:“啊,市场上同样的化肥每袋140元,你拉来的化肥这么便宜,会不会有假?”“哪有这样的好事,谁送肥上门不想从中赚两个?”听到“假”字,人们议论纷纷,三三两两转身走了。小王书记急了:“你们听我说,化肥是从省城合肥的厂家直接拉来的,价格当然便宜了。”可任凭她怎么喊,没有一个人回头。
“我是村党支部书记,出于好心帮群众办事,却被误会。”王萌萌百思不得其解,委屈得直掉泪。第二天,她决定找当地威望高的农民,赊销给他们,并保证如有质量问题,不仅不收钱,而且加倍赔偿损失。“王书记,你说话算数?”“当然算数啦,我是村支书,咋能说话不算数呢!”村民这才同意赊她的化肥。“打开袋子一看二闻三摸,还真不错;上到田里再一试,效果好得很。”从此,大家对王萌萌刮目相看,都说这个女娃娃能办事。
“化肥风波”过后,王萌萌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许多村民买农药也来找她,王萌萌二话不说,马上跑合肥、赶蚌埠、去南京,以较低价格买来群众需要的农药,仅此一项为农户节省了10多万元。
三顾茅庐,讨教草莓种植“秘密”
农民要致富,必须有产业。任村官不久,姐弟俩看到吴圩镇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就动起了规模种植草莓的念头。父母支持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先利用自家承包地种草莓,并给了一定的启动资金。姐弟俩一边整地建棚,一边琢磨到哪儿能学技术。听说长丰县朱巷镇有一农户有十几年种植草莓的经验,技术过硬、收入可观,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姐弟俩决定前去请教。
第一次上门,他们连门都没能进去。过了两天,姐弟俩又找上门,这位60多岁的严姓老汉听说是来学习的,果断回绝:“你们找错门了,这里没有什么可学的。”吃了两次“闭门羹”,姐弟俩没有放弃,决定“三顾茅庐”。
“大爷,您好!我们是真心拜您为师,学习技术回去帮助乡亲们致富。”王萌萌主动拉着严老汉的手,诚心实意,恭恭敬敬。这一次,老严没再推辞:“你们两个娃娃还真有一股子钻劲,原先我怕你们吃不了苦,才撵你们走的。现在看来你们是铁了心的,我也不应该再保守那么点‘小秘密’喽!”
被姐弟俩诚心诚意的精神打动,严师傅倾囊相授草莓种植技术。回来后,他们立即找亲戚朋友借钱、到信用社贷款,筹集近20万元到杭州购买草莓苗。从选地到建棚,从选种到栽植,经过40多天的苦干,2013年9月,皖圩草莓园在吴圩镇高埂村建成了。
成立合作社,人均增收一万五
姐弟俩本认为草莓苗栽下去就没事了,只等着收获就行。没想到,不到一个星期,草莓苗不再亭亭玉立,而是萎靡不振,每天都有幼苗枯死。半个月过去了,当初辛辛苦苦运回来的幼苗只有一半成活,10万多元等于打了水漂。姐弟俩心急如焚:“一棵苗就是一块五毛钱呀,怎么办?”“事不宜迟,赶快请专家来把脉。”原来草莓苗在运输途中受热,加上大棚冷热不均,造成幼苗枯萎。在专家的指导和朋友的帮助下,他们再次到浙江买苗补种。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年底,红灿灿、亮晶晶的草莓正式上市。
2014年的5月,姐弟俩又在草莓园对面种植大棚西瓜,从选种到育苗再到栽培,一丝不苟。他们种出的西瓜因瓤甜、皮薄、口感好,慢慢卖出了名气,吸引了合肥、南京、上海等地客商上门订购。
西瓜成功了,姐弟俩又种植了葡萄,发展起大棚蔬菜,种植辣椒和豆角,并贷款盖起了300多平方米的育秧工厂,为周边农户提供4000亩左右的优质水稻秧苗。为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姐弟俩牵头成立了吴圩镇皖圩种养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00余人,免费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带动周边种植草莓、蔬菜瓜果数百亩。现如今,姐弟俩种植的草莓、葡萄、西瓜已销往定远县、合肥市、淮南市等周边地区。去年,合作社实现产值300多万元,社员年人均增收15000元。
姐弟俩经过努力,也分别被选为吴圩镇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和官塘村村委会副主任,他们的创业梦正在继续,姐弟情谊也因为共同选择的事业而愈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