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8日,对于大学生村官李柱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这一天,由他发起成立的家乡茅山后梨产销协会生产的“茅山后佛见喜梨”作为第六批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了农业部专家的评审,将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通过了评审,再经过公示,这也就意味着颁证指日可待,李柱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走出会议室,他深呼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几年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他的眼前,仿佛出现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在家乡召开时游客们争相购买佛见喜梨时的一幕幕场景……
李柱,今年26岁,出生在京郊平谷金海湖镇大山深处一个名叫茅山后的小山村。村子不大,七十来户,但却出产100多年前慈禧老佛爷钦点的一种名叫“佛见喜梨”的水果。这种梨果型端正,成熟后表面红润,像是弥勒佛大肚翩翩极有福相,且个大,口脆,香甜,多汁,是当时皇家必备的水果。
李柱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村里在很早以前产过这种梨,可惜由于年代久远,佛见喜梨濒临灭绝,一直没有见过佛见喜梨是个啥样子。2008年,区果品办公室的技术人员来到茅山后村,在一户农家院子里意外地发现了一棵100多年前的佛见喜梨树,便进行挽救性保护,采集优质接穗,采用老树换头的方法嫁接近100亩果树,建设佛见喜梨基地。
这一年,李柱考上了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主攻工商管理专业。在四年的学业中,他人在曹营心在汉,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不忘思考着家乡佛见喜梨的命运。每到暑假和寒假,他都要到梨树地里转上一转,看看基地建设成了啥样子。两年后,嫁接后的佛见喜梨开始挂果,但由于老百姓分散进行管理,质量得不到保证,李柱品尝后,感到远远没有想象中慈禧老佛爷吃的那种梨的味道。于是,一个想法在他的脑海里产生,要想让佛见喜梨形成品牌,打进首都,光靠农民的积极性和各级领导支持远远不够,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行分散经营、统一管理和营销。在他的建议下,2012年,村里成立了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李柱给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北京元宝山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意寓挂满枝头的梨就像一颗颗金元宝变成农民手里大把的票子。
得知李柱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的消息后,学校领导非常支持他的做法,并由他牵线搭桥,从营销策略研究上与茅山后村合作社进行合作,列入北京工商大学的科技立项项目。
转眼间到了2013年,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同学们开始为自己的前程忙前跑后,李柱早已想好了自己的去路:回家乡当一名大学生村官,帮助乡亲们发展梨产业,就连毕业论文写的都是《北京元宝山佛见喜梨营销策略的研究——基于产销适配矩阵和渠道先导性思路》。导师看了他的论文后连声说“好”,并表示推荐参加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可惜的是,就在毕业论文答辩那天,他却因为参加村官面试,错过了第一次论文答辩参加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的机会。
此时的李柱并不知道,他那当了20多年村支书的老父亲李宝江已托人为他谋到了一份收入不菲的银行工作。当他回家把到离家不远的小东沟当村官的消息告诉父母时,气得父亲满脸不悦:“这么大的事,你……你咋不提前和家里商量一下呢?”面对气头上的老父亲,李柱回答说:“爸,没有和家里商量,是我的不对。从小到大,您和我妈没少为我费力操心,还把我供到了大学,我现在长大了,不想再让二老为我的事费心。”听李柱这么一说,李宝江的气也就消了不少:“那找好的工作咋办?”李柱回答说:“爸,实在对不起,您就把银行的工作辞了吧!”见儿子的决心已定,李宝江还能说什么呢?虽说心里有些不情愿,但父子毕竟是父子,为了儿子工作上的便利,给李柱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
2013年7月初,李柱正式走马上任,成为了小东沟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一天,村党支部书记方玉成找到他说:“李柱,我知道你当村官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为了你们村梨的事回来的。叔不是个小气之人,现在不是有个词叫资源共享吗,这样吧,你就回你们村放心地搞你的梨事去吧,这边有事,我随时通知你。”方支书的一番话,激动地李柱热泪盈眶,连声说道:“谢谢叔,谢谢叔!”
回到家里后,李柱连着几天到梨树地里转悠。一天,他从地里回来,父亲问他:“这么多天了,你不回小东沟去,在村里转悠啥?”听父亲这么一问,李柱便把方支书说的一番话学说了一遍。此时,作为父亲的李宝江这才明白儿子回来当村官的心思。
俗话说,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自打有了李柱的助阵,同时担任村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社长的李宝江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在上大学期间和回村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李柱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就茅山后村的发展定位和土地流转等问题先后撰写了《茅山后村发展定位》、《茅山后村土地流转方法》和《茅山后佛见喜梨管理规范》等文字材料,向村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经全体村民代表一致同意,村里采纳了他的建议,将佛见喜梨作为村里的核心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发展,并按照他提出的方案对村北11户原承包土地成功进行了流转,将佛见喜梨的种植面积由近百亩发展到了300亩,其中200亩为高效密植产业园。同时,围绕提高佛见喜梨的质量,他帮助村里从生产管理到果品销售建立起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一改过去农户各自为战的生产销售模式,不仅维护了佛见喜梨的品牌信誉,形成了品牌效应,而且给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过去,需要农户自己去找销售渠道,受制于中间商或收购商,现在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对外销售,不收取农户任何费用;过去,农户只顾眼前利益,为追求产量施用化肥,打除草剂,生产管理低下,现在严令要求施用专用肥和农家肥,不许打除草剂,把住了施肥这一关。再有,合作社按照质量标准对农户产下的梨进行检测后实行分级收购,统一装箱,果农不能自己装箱,从根儿上杜绝了以次充好的现象。2013年,茅山后佛见喜梨作为全国唯一性农产品列入了北京市地域特色农产品名录。
看到儿子的成长,作为父亲的李宝江打心眼里感到欣慰,乡亲们也投来赞许的目光。
2014年深秋的一天,李柱接到通知,农业部的专家来村里考察。听着传说中的佛见喜梨的故事,品尝着又甜又脆的佛见喜梨,有专家问:“这么好的梨,你们咋没申请‘地标啊’?”李柱知道,专家说的“地标”,就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有了这个标志,就会受到国家法律保护,梨还能提高“身价”。听专家这么一问,他忙答道:“咋不想啊,不知道‘庙门’在哪啊。”专家呵呵一笑,告诉他:“我们就是做这件事的。小伙子,你是……”有人告诉专家,小伙子叫李柱,本村人,大学毕业,为了帮助村里发展梨,放弃银行高薪回来当村官。专家一听,高兴地说:“小伙子,有志气。我们几位都当过知青,当年豪情满怀下乡到农村。就为你这种精神,我们也得帮助你们。”说到这儿,专家话锋一转:“不过,申请‘地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得通过协会来申请,二是标准很高,达不到标准,我们也爱莫能助。”听了专家的话,李柱心里这个乐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是送上门来的好事啊!”他对专家说:“有专家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做到。”
专家走后,李柱马上回到家里,从网上下载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有关材料,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和相关法律条文仔细进行研读,开始着手做地标申报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个月后,作为申报地标的载体,茅山后梨产销协会成立,他亲自担任协会的理事长,全村50个农户投奔到他的麾下。
为了写好申报和现场答辩材料,他不辞辛苦一次又一次地往来于村子和京城之间,到农业部和市农业局向专家们请教。
当然,在做申报地标准备工作期间,他丝毫也没有放松对梨园的监控和管理。每天,他必做的一件事就是骑着电动车对全村所有的梨园巡视一遍,查看梨树的生长情况,看看乡亲们是否按照村里的要求对梨树进行打药、施肥和管理。
为了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他在加强与原有客户沟通的同时,以协会的名义注册了微信公众号“百年老集”,打通了电商渠道。
此时的他,已全然把发展家乡的梨产业作为了自己事业,以至于把自己的大部分工资用在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却从未花过村里和协会的一分钱。也正因为他的这份执着,为佛见喜梨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铺平了道路。
看到儿子这么辛苦,作为父亲的李宝江很是心疼,便和老伴商量拿出家里的钱给李柱买了一辆二手小汽车,作为对儿子的鼓励和支持。
秋天到了,一只只红透笑脸的佛见喜梨挂满枝头,迎来了一拨又一拨前来购买的客商。也许是这种梨真的是太诱人、太好吃了,每箱梨12个卖到了100元还供应求。2015年,全村果品收入达到150万元,人均果品收入超过两万元,佛见喜梨成了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致富项目。
看到乡亲们把大把大把的票子揣进兜里,李柱并不满足:“这才刚刚开始!”
2015年9月,茅山后村被区委组织部和农业部门命名为平谷区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实训基地,李柱被评选为农村实用人才,他所从事的茅山后佛见喜梨高效矮化密植技术开发项目被区委组织部推荐参加北京市农村实用人才创新项目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