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世纪之村”平台破解农产品买卖难的有益尝试
2012-12-04 15:44: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李华 邱瑞贤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如何摆脱农产品“卖难”的命运?福建省“世纪之村”平台作为农村电子商务的试水者,为大家提供了不少借鉴。

  农村信息化综合平台“世纪之村”由福建省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党委书记潘春来2008年创建,起初发布农村相关的政务信息,随后开辟了农家店板块,帮助村民卖农产品。

  当地村民吴恢宏制作的麻油远近闻名,以前只出售给附近村民或到集市上去卖;而“世纪之村”建立后,有信息员帮他把供货信息发到农家店,同时物流为他转运农产品,老吴只需在家按订单生产。“有了世纪之村,我这个‘甩手掌柜’当起来可轻松了。”老吴乐开了花。

  “世纪之村”副总经理陈建阳透露,“世纪之村”按照“3+3+3+1”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即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各得30%,世纪之村得10%。正是在此模式激励下,目前“世纪之村”每月的成交额在2.1亿元左右,其中农产品约在7000~8000万元。目前“世纪之村”平台,已覆盖全国各地近21000个行政村。

  在陈建阳看来,农产品买卖难的症结在于农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和农产品不能及时运销出去。

  他介绍说,2万多个行政村都利用“世纪之村”平台,信息一发布大家都能看到,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传递问题。此外,信息点不仅建在农村,还包括街道社区。而设置信息点,“世纪之村”也有自己的标准——具备信息服务固定场所、网络设备、懂操作的信息员、运营机制和服务制度。其中,信息员既是信息发布者,也是代购代销者。信息员一般都是当地居民,都可获得一定的补助,“每个月可以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馨香兰亭信息点信息员苏立建说。

  在物流方面,“世纪之村”也有独特之处。陈建阳说,信息点一般设在交通较便利的地方,大型物流一般可到达,而达不到的农村“最后一公里”(地处偏远无物流的区域),则以信息点为核心圈,向周围5公里左右范围内辐射,由草根物流队伍将买卖的农产品聚集到信息点再分销出去。而草根物流队主要是同村或熟悉的人顺带捎来或带回,降低了物流成本,又能保证及时运销。甚至在更偏远的地方,也可以同样运作。

  不过,陈建阳认为,要根治农产品买卖难问题还得从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全面着手,打造合理的生产供应链。

  为此,“世纪之村”开发了农产品产销决策分析系统,主要包括产前历年农产品供求信息对比采集系统、产中自然灾害预警及专家咨询信息管理系统和产后市场实时供求信息决策分析系统。陈建阳介绍,通过智能搜索引擎及媒体的相关报道,可以采集农产品供求信息,给决策提供信息参考,而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农民避免损失,分析决策系统则有助于顺利销售农产品。

  农村电子商务在解决买卖难问题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农村电子商务的模式可以复制吗?陈建阳表示,“世纪之村”的模式可以复制,“能在全国推广就是一个证明”。但他同时表示,“世纪之村”的发展模式最初得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给推广“世纪之村”提供了便利,“我们取得先发优势,整合了政府、社会各项资源,后来者很难取得我们这样的规模”。

  一名曾在泉州东田村做过信息员的大学生村官小陈向记者表示,“世纪之村”的模式,并不是每个村都可行,农产品有剩余的地方才有发展电商的可能。

  但他同样认为,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复制。农产品直接从农民到消费者手中,运输成本虽相对较高,但由于没有中间环节,整体的利润相对较高。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