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选调生我在村丨在溪口“种”出希望与成长
2025-04-15 15:21:00  作者:叶海蓉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你要写溪口,就不能只写溪口。

  要写文旦柚林,硕果累累香盈袖。

  要写松坂溪畔,波光潋滟水长流。

  要写古窑遗址,青瓷风华韵无穷。

  要写知青岁月,青春热血沃乡土。

  要写叶颙故居,清风正气传千古。

  ……

  2023年7月,怀揣憧憬奔赴此地,我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大济镇溪口村的故事就此开篇。在这片温热的土地上,埋下的种子,已然抽出繁茂的枝丫,几季柚香漫野。而我这棵初来乍到的“幼苗”,在基层的滋养下,扎根、抽穗,与溪口共同成长着。

  到村任职的日子,恰似一本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新奇,每天都能解锁新的技能。从纷繁复杂的便民服务,到挨家挨户地宣讲政策方针;从精心准备项目资料,到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研;从夏季全力以赴防汛减灾,到秋季严阵以待禁烧防火……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我对这个村庄、这群可爱的人有了更深厚的情感。

  溪口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探寻其价值,推进溪口窑遗址文旅开发系列项目,我参与到了这项探索工作中。起初,村里对溪口窑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资料匮乏,研究难度很大。我和村里组建的调研小组决定从走访村里的老人入手。

  我们拜访了庄大爷,他是村里对古窑历史略有知晓的长者。原本,庄大爷担心过度开发会破坏遗址,对于我们的问题总是含糊回答。那天,我挨着他坐下,握住他粗糙皲裂的手说:“庄大爷,我们这次探索古窑址,就是想把咱村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也一定会小心翼翼,保护好每一处遗迹,不会让它受到伤害的。”听了我的话,庄大爷沉默许久,起身走向柜子,拿出一本封面磨损严重的本子,纸张泛黄发脆,边缘卷曲,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从长辈那儿听来的古窑故事和零散信息。这本珍贵的笔记,为我们照亮了探索的道路。

  经过前期史料搜集,我们前往现场进行考察。烈日炎炎下,大家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杂草和浮土。每发现一片新的瓷片,众人都欢呼雀跃。考察过程中,难题一个接一个,怎么判断遗址年代、怎样保护挖掘出的文物,都让我们犯了难。于是,我们邀请了来自福建省考古研究院、仙游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以及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的专业人员前来指导,跟着他们学习考古技术和保护方法。

  随着探索的深入,我们逐渐揭开了溪口窑的“神秘面纱”。渐渐地,我好像悟出了与群众打交道的学问,要多用“亲人式”的语气,借助“方言”“土话”,让群众的情感得到尊重、情绪得到释放,以心交心,才能心心相印。传承乡村文化更需要扎根于群众,汲取他们记忆中的养分,同时借助专业力量,让古老文化重焕生机。

  农村工作,其广度如浩渺沧海,难度似巍峨高山,每一项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农村发展的大课题,都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要紧事。在不断思索“何为青年”与“青年何为”的过程中,我愈发明晰选调生的意义。未来,我愿继续扎根这片土地,以心为耕,“种”出更多希望与成长。

  叶海蓉(右)为来访者讲解溪口村项目建设规划。(溪口村村委会 供图)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