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我的爷爷在展板上面!”
“这个展品跟我小时候用的一模一样。”
“哦!原来背后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
如今的天马古厝群,过去门可罗雀的陈氏厅堂内,多了三三两两前来循迹追忆的村民与游客。回首一年来的光阴,在天马村以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村庄留存历史记忆的故事,注解着我从校门到村口,从毕业生到“村里人”的转变经历。
初到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天马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我还没来得及将各位村干部的名字和面孔对上号,村委会主任郑星辉让和群众一起参加古厝群及周边的人居环境整治:河道垃圾收集、古厝柴火清运、埕地除草清杂……这些都为天马村的文化振兴做好了空间上的准备。而在劳动间隙,同行的村干部及村民最感兴趣的就是初来的我。
“阿弟羔,你是哪地人?”有位有点年纪的婶妈问道。她手把手教我挥锄头时怎么用对力,我操着有些生硬的方言打听天马的现在和过去。这些经历成为后来我为天马村收集、编写历史故事的滥觞。
天马村以山水自然光景风靡网络,很快乘着流量“东风”,整体转向乡村文旅发展。除却硬件上的准备,星辉主任希望我能发挥专业所长,从文化艺术方面为村内的主要景点古厝群做好文化“包装”。于是,他安排我和负责展览设计的厦门大学艺术创意与创新学院李蔚青教授对接,文字部分由我来校对、润色。天马作为村庄本身的历史底蕴不深,李教授提出将个体的故事回溯到更大的历史观内,在镇史乃至县史中去展现天马(人)的印记。可古厝群空间毕竟有限,最难的还是平衡与取舍。
在李教授的指导下,村干部文洪带着我们在内外石门两个自然村入户走访,既收集故事也收集可供展陈的物品。有些村民听说后,很支持,为我们讲古梳今、贡献展品;也有人表示不解,特别是在收集物品时,有遇到年纪比较大的叔公、婶妈怀疑我们偷东西,听完来龙去脉仍是一双狐疑的眼睛。设计装修时现场起过冲突,星辉主任听说了,拍拍胸脯说由他来负责做这些村民的工作。在农村确实有时做事不得不依赖这些传统智慧作为有用工具。然而更多时候还是妥协,毕竟这是村里的公共空间,如何调和众口是一门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实践艺术,而李教授和我也在相互探讨中努力将众人的理念融入整体设计。
成如容易却艰辛,古厝群文化“软装”的最终落成还是赢来大部分村民的赞誉。今年春节期间,许多归来的村民走进焕然一新的厅堂,开始跟着文字追寻祖辈的光辉足迹。除了文字之外,我们还陆续上墙了中草药标本、村景油画、书法作品……前来游玩的旅客不需再面对古厝那空荡荡的屋壁,而是有了可以阅读的历史和故事,能够了解村庄的过去,同时通过展出的器具链接起记忆深处的乡情愁绪。而之于我,这个项目也成为人生路径上的一座纪念碑,记录着我的转变和成长。
村主任曾开玩笑跟我说,如今村里再没人比我更了解这座村庄本身。于是,他将为客人导游、讲解村庄故事的任务交给我,让我去补足那些未来得及化为文字的鲜活历史,也是让我将自己以及众人的乡愁和记忆继续书写在故乡的这片大地上。
郭俊鑫为游客讲解天马村历史故事。(天马村村委会 供图)
天马村古厝群全景。(天马村村委会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