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生村官眼中甘肃蔺家湾村的脱贫路
2016-09-09 15:54:00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马金满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风从耳畔呼啸而过,眼前的绿色绵延不绝,从漳县县城向东沿着文殪公路穿过佛梁隧道,蜿蜒的水泥村道将人引到蔺家湾村,村庄身处群山的环抱之中,对于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来说,还未进村就能感受到她独特的美,但是对我,每家每户的情况都已熟记在心。

  干净的村社巷道环绕在房前屋后、把家家户户相连在一起,白墙红瓦的崭新住房错落有致、显得格外耀眼,路旁行道树整齐排列、枝繁叶茂,田地里全膜玉米郁郁葱葱、丰收在望,明亮的村内路灯,齐全的文化设施……随意走进哪家农家小院,看到的是干净的院落,明亮的房屋,整整齐齐装在袋子里的小麦、蚕豆凸显出丰收的景象、大多数家庭门口还停着小轿车,一张张充满幸福和自豪的笑脸,使蔺家湾焕发出勃勃生机。

  蔺家湾村“藏”于武阳镇东部山区深处,辖3个社154户642人,耕地面积2127亩,“荒山野岭鸟不栖,有女不嫁蔺家湾”一度是她的真实写照。自从被县上确定为精准扶贫重点村后,帮扶队和“村两委”提出了“基础设施先行,产业培育跟进,集中攻坚突破”的发展思路,立足村情实际,科学制定了建华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了整村脱贫的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有效加快了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第一个文化广场、第一个标准化卫生所,第一组巷道路灯……多个第一逐渐出现。生活在蔺家湾村的群众精气神也足了,干啥都有信心了,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县文明村。

  村主任董向堂说:“如果我们以前的发展是慢跑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是在高速奔跑”。

  多方联动 真抓实干 确保按期完成脱贫任务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以来,县、镇、村各级干部着力念好“真”字诀,敢于担当,真抓实干,聚焦目标同向发力,整合资源精准施策,形成了广泛参与蔺家湾村扶贫开发的新格局。

  县上包抓领导真抓,多次进村入户,了解基本情况和相关需求,在与广大贫困对象座谈、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该村脱贫思路,并多次协调解决建档立卡、项目建设、产业培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双联”单位真联,“双联”单位政府办全程参与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严格按照省、市要求落实各项帮扶措施,“下得去、蹲得住、想得实”,在财力、智力上给予了大量支持。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成员,脱离原单位长期驻守贫困村,与镇村干部一道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入户宣传、发展规划制定、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全力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工作,做到了“真帮”。镇村两级广大干部,一直奋战在扶贫开发一线,抓协调、搞服务、促进度,真正做到了“真干”。

  对照需求 举措得当 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几年前,村内基础条件极其差,交通十分落后,通村道路特别难走,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根本就无法行走;村内大多数房子为危房,满村子除了脏、乱、差,便被一个“穷”字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使整村脱贫,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落实项目,整合资金1222万元,其中投资56万元,修建村社道路6.8公里,砂化道路11.6公里,实施“一事一议”砂化道路8.9公里。投资300万元,水泥硬化了5公里村道,在道路两旁种植速生柳4000余株,投资28万元,全村群众投工投劳,开挖管道3公里,建成了人饮工程,解决了全村群众的饮水难问题;投资6.8万元,将村125KVA变压器换成250KVA变压器,新建0.4千伏线路420米,解决了群众用电问题。结合灾后重建和危房改造,共完成118户的房屋重建维修,30户的改造。投资40万元,建成村级综合文化广场,完成设备的配备。新建成村阵地、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老年公寓等等。

  村民张振明对眼前的变化感慨的说:“没想到,短短几年多的时间,这个偏僻的山村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昔日四面漏风的木瓦房变成了砖混房,泥泞坑洼的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家家户户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通动力电、住上了安全住房、文化广场、卫生室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创新方式 强化支撑 增收产业增收效益明显

  “村子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在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安于现状,没有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村里搞养殖的,也是小打小闹、缺乏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能力。”村支部书记张政保如实说。

  路通了,水畅了,如何变“输血”为“造血”成了摆在“村两委”面前的“硬骨头”。

  村上蔺元元和张德刚想发展土鸡养殖,陈军刚、蔺贯喜、陈金宝想通过养羊增收……但大家都没有资金。正当大家都在为缺资金而发愁之时,互助资金、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如同春风般吹暖了蔺家湾村,帮扶干部、乡村干部紧抓这一机遇,帮助符合政策要求的贫困户成功申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项贷款23户115万元,互助资金43 笔 69.5万元,用于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土鸡散养等增收项目。

  贫困户马家富有中药材4亩,玉米5亩,仅此两项种植,纯收入就达6000余元。

  至目前,全面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500亩,户均达到3.3亩;中药材种植500亩,大力发展养殖业,发展规模养殖场5处,存栏400头,带动散户养殖70户,培育到位使产业富民。加大劳务技能培训及输转,实现村民从“苦力型”劳动力输出到“技能型”劳动力输出的转变,2015年输转劳动力200人(次),外出务工人员依靠一门技术,信心满满,钱袋也逐渐鼓了起来;加大科技培训,通过先分户制定脱贫计划,列出产业清单需求,再围绕产业清单,分类开展培训的思路,就中药材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标准化暖棚牛羊养殖、科学养猪等适合村民需求的实用技术进行种植培训7期 350人(次),养殖培训4期160人(次),“两后生”培训9人。

  为了更进一步发展富民产业,该村积极探索推行“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宏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入社农户48户。推行“电商扶贫”模式。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大学生村官的网络应用知识和技术优势,依托中药材、土蜂蜜、蚕豆、妇女手工编织等特色产品,建立了“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成为村民销售农特产品、购买物美价廉商品的的新渠道;通过“致富政策共同学习、实用技术共同探讨、特色产业共同带动”和组团帮扶制度,形成了党员带头开店的良好态势,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致富门路。目前有营业网店1个,筹备网店3个。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点

  强化服务 文化扶贫 村容村貌村风大为改观

  蔺家湾村“两委”强化队伍建设,健全制度机制,积极为14名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分别认领5个公益性岗位,组织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政策法规宣传等活动41次。全面落实“六议三公开”、“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提高为民办事的公开透明。认真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和组织生活会制度,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全程对精准扶贫贷款、危旧房改造等惠民政策进行监督。制定村干部轮流值班坐班制度,确保每天至少有一名驻村帮扶工作地成员和村干部值班,推行“5+2”工作模式,力争服务群众无死角,深化和拓展“365、一联百”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法,帮扶联系户解决困难和问题。依托村级活动场所,先后举办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村干部培训2期30人次。

  同时整合文教卫生等资源,按照“五位一体”功能定位,以便民为民为核心,建成“便民服务室”,以信息传播为平台,建成“致富信息室”,以民主管村为抓手,建成“群众议事室”,以文明和谐为目标,建成“文化娱乐室”,以惠民利民为目的,建成“民生服务室”。村上新建的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们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级卫生室、农家书屋等,充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将文化扶贫摆在突出位置,让村民们的脑袋先“富”起来,为精准扶贫增添了智力支持。

  现在清晨,十几个老人就会在在广场上晨练,每当傍晚时分,劳作一天的中年人和放学的孩子们来到文化广场,或打球或下棋或读书看报或伴随着愉悦的音乐声翩翩起舞,文化活动把群众在一整天的疲惫甩到了九霄。

  今年40岁的妇女马红霞说:“她和村上的姐妹们经常在广场上编排一些节目,自娱自乐,既锻炼了身体也丰富了生活,文化广场不但是姐妹们跳舞的去处,而且经常有县里的干部到村里宣讲党的政策、法律常识等,农闲时节,到农家书屋看书、到广场上跳舞的人多了,喝酒、赌博的现象少了,村里还开展了评选星级文明户、好儿媳、好婆婆等活动,村容村貌村风大为改观。”。

  “农村环境卫生也越来越好了!”这是大多数蔺家湾村老百姓对全村环境最为真切的感受。前几年,忙于生计的村民,哪还顾得了村里的环境卫生,那时,柴草乱推乱放,人畜粪便乡野可见,地膜等垃圾更是满天飞,如今,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开展,蔺家湾的村庄、河渠、农舍全部旧貌换新颜。

  硕果盈枝促赶超。几年来,蔺家湾村道路硬化、梯田平整、危房改造、人饮解困、村庄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全膜玉米、中药材、特色种植等富民多元产业方兴未艾,养殖场、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在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同时也让他们涌起了对小康生活的无限憧憬。(作者为甘肃定西市漳县武阳镇蔺家湾村大学生村官)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