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乐业县村官杨通鹏跋涉在扶贫路上
2017-06-08 09:39: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许露露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脱贫攻坚·青春榜样”大学生村官事迹展示(4)

 

  编者按 由中国青年网、大学生村官报、大学生村官之家网共同主办的“脱贫攻坚青春榜样——大学生村官典型人物寻找活动”,自5月上旬启动以来,全国各地村官热情参与,本报从数百名报名者中,遴选他们的典型事迹予以展示,以接受社会评议。

图为5月20日,杨通鹏(右二)给农户发放土地流转费及务工费

 

 

  青春像一条勇往直前的河,当同龄人激情澎湃地涌上北上广,杨通鹏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逆行,从米箩跳到糠箩,回到了广西乐业县那片生他养他的农村。

  2015年9月14日下午3点,当他拎着行李,以村主任助理的身份,站在逻沙乡塘英村村委会那四间破败不堪的砖瓦房前,脑海里闪过的是他之前工作过半年的国企,以及那间宽敞现代的办公室,强烈的对比令他眩晕。定了定神,他心想,“也算来对了!因为贫困,才被需要嘛。”

 

  知道村子穷,没想到这样穷

  塘英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距乡政府所在地28公里,全村9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屯,374户1583人口中,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下的贫困户就有165户614人,是逻沙乡最穷、最偏远的一个村。尽管在下村之前乡领导已经介绍过这个村的基本情况,但在亲眼所见的贫困面前,数据和文字都太过苍白。走进村里,杨通鹏还是震惊了。

  杨通鹏的家在乐业县另一个乡镇,跟这个村比起来,经济状况显然要好得多。“没想到离自己家只有40多公里的地方,竟然这么穷。”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忍不住感慨:行路难,10个屯只有2个通了硬化路,村民去自家田里浇趟水来回要两个小时,肥料要用马驮到田里;危房多,近4成村民还住在破破烂烂的木瓦房里,安全隐患极大;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大部分耕地长期撂荒,长满荒草……

  当初放弃国企舒适的环境和较高的待遇选择当村官,就是为了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村里的状况不但没有吓退他,反而前所未有地激起了他的斗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整个人热血沸腾。

  然而村“两委”很快给他泼了第一盆冷水。对这个大学生的到来,他们觉得不可思议。村里穷成这样,有点力气的年轻人都想着往外跑,更不要提读过书的了,这个娃要么脑子有病,要么就是下基层镀金的,熬几个月肯定走人。无论杨通鹏怎么解释,都没人相信他是真心来做实事的。后来他索性沉默,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上门走访,遭遇奚落怒骂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掌握村情民意,杨通鹏逐户上门走访,整整一个多月没有回家,整理编制出一份完备的塘英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档案,让村“两委”刮目相看。因为他们知道,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外乡人来说,这个过程一定充满艰辛。

  的确,杨通鹏入户走访时经常挨骂,原因就是很多群众认为这是走形式、内心反感,一点都不愿意配合,言语上也就毫不客气,常把这个大小伙子奚落得面红耳赤。

  陇里屯的邓叔今年50多岁,家里五口人挤在三间破旧的木瓦房里。生活的重荷之下,邓叔染上了酗酒的毛病,经常喝到烂醉,且脾气暴躁。杨通鹏上门的时候他开口就骂,骂他是骗子,根本不是真帮忙,只是来看他笑话。被骂得狼狈地离开之后,杨通鹏没有放弃,回去收拾了心情,坚持去了三趟。最后一次上门的时候,邓叔向他道歉,说看到了他的扶贫诚意。杨通鹏很快帮他联系县农业局的人结对帮扶,给他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肥料和技术支持,邓叔带着家人种植了三亩猕猴桃,挂果后一亩地每年能收入2万元。杨通鹏还给他申请了一亩地2000元的惠农补贴。现在邓叔生活有了盼头,酒也喝得少了,人也变得热情开朗了,和杨通鹏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经过深入走访,杨通鹏对全村的生产生活情况、乡风民俗有了详细的了解,也让村民对他这个大学生村官有了深刻的印象。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小杨”,家里有什么困难,或对村委会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都愿意主动找他聊聊。

 

  主动请缨,挑起危房改造重任

  在走访过程中,杨通鹏最直观的感受是村民居住条件恶劣,他对村里的危房进行了摸底,多是建了几十年的木瓦结构房,里面住的也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安全着实让人忧心。为此,他向乡政府请缨,负责全乡的危房改造工作,仅仅他所服务的塘英村,自他接手以来,已经改造了67户危房。

  “这是非常累、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的资金金额巨大,而且劳心劳力。”杨通鹏坦言。很多村民因不了解危房改造政策。杨通鹏入户调查登记危房时,经常遭到质疑,甚至会被非常直白地质问“你到底图啥?是不是为了拿回扣?”

  塘英村的五保户段彩荣,今年60多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居住在上个世纪60年代建的破房子里,家里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杨通鹏去她家走访之后,几天都睡不好,眼前浮现的都是老人家蜷缩在破旧危房里的情景。可当他带着文件告诉段彩荣,她可以申请改建房屋时,性格孤僻的老人竟然把他往外撵,“怎么可能白给钱给我造房子?”杨通鹏只好辗转找到她的侄子,请他去做说客。经过多次沟通,老人的危房改造终于开工了,几个月后,当老人搬进新家时,执意要叫杨通鹏去吃饭,看着老人在窗明几净的新屋里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杨通鹏体会到了感同身受的幸福。“这就是我受再多委屈,也要坚持下去的动力。”

  这一年多时间,杨通鹏为全乡危房户争取到改造指标617户,各级政府直接给予危房改造补助金额达1300多万元。在他的努力下,一户又一户村民住进新居,开始了新生活。

 

  流转土地,创办特色种养合作社

  杨通鹏意识到,要改变塘英村贫困的现状,关键是要发展集体经济,引领村民共同创业致富。

  塘英村地处林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猕猴桃、刺梨、李果等经济作物,此前有一些散户种植猕猴桃,品质虽然很好,但因为种植规模小,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村民多是用摩托车拉到县城的农贸市场去卖,猕猴桃最怕颠簸,路上损耗很大。因此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还是选择外出务工。

  杨通鹏与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及村民深入沟通,从2016年9月起着手创办特色种养专业合作社。他与几位发起人一起,探索“小块并大块,分散变规模”的资源整合方式,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组织社员开展规模化种植和养殖。

  没想到,他的第一个阻力来自于父亲。合作社需要启动资金,杨通鹏硬着头皮回家向父亲借,被臭骂了一顿。杨通鹏从国企辞职选择当村官的时候,父亲气得两个月没有理过他,这次见父亲态度依然强硬,杨通鹏硬着脖子说:“你借不借钱我都要做这件事!”最后,他自己贷款5万,又找朋友借了5万,几个人最后凑了50万元作为合作社的启动资金。

  合作社创立之初,为了租地,杨通鹏也遭遇了村民的不信任。有一户村民甚至直接对他说:“你就别妄想了,我这地哪怕撂荒也不会租给你们,更不会入股跟你们合作,劝你早点断了念头”。共同创业,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群众这么抵触?杨通鹏觉得很反常,去讨教村里比较有威望的老人,方知很多群众思想保守,甚至有流言说合作社只是个幌子,目的是为了收回那些撂荒的地。

  杨通鹏鼓足勇气,决心从思想最顽固的几家入手,将道理讲透,最多的一户人家曾登门五次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租地工作终于有了进展,陆陆续续租到了70多亩荒地。

  最大的转机出现在今年年初。合作社优先吸纳土地出租给合作社的农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务工。春节过后,正是孩子们报名上学的时间,杨通鹏和团队给社员预支了务工费,供孩子们交学费。这件事感动了观望中的村民,本来不肯租地的,全都愿意出租了。到目前为止,合作社已吸纳当地闲置、低产地600余亩,其中种植刺梨310亩、猕猴桃160亩、冰脆李、蜂糖李和七月李等100余亩,雇用当地及周边村屯劳动力800余人次,已有20户加入了合作社。

  万事开头难。杨通鹏手头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他的电话对全乡都是公开的,经常一早上要接10多个电话。前段时间他外出培训一个星期,村民问得最多的是:“小杨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当村官不到两年,他的体重从130多斤瘦到了110斤。明明离家只有40多公里,却一个月也回不了一趟家,妈妈心疼地问,“你变得越来越黑、越来越瘦了,到底图个啥嘛?”

  对此,杨通鹏总是笑而不答。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