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期间,跑坏了29个轮胎
2021-12-03 10:1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今年上半年,我结束了在广西大化县板升乡八好村的驻村工作,而我在村里跑坏的车子和被石头刺破、磨破的轮胎也被搬到了广西脱贫攻坚成就展上,它们是我在“极贫角落”与贫困赛跑的见证。

韦德王在村里自己更换轮胎。

  2018年4月,我作为大化县新闻宣传网络管理中心干部,响应组织号召,来到了八好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当时的八好村,被联合国认定为“除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八好”是当地瑶语“爬要”的谐音,意为出门就要爬山,全村地处大石山区,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94.5%。2018年初,全村23个屯还有16个没有通公路,运输仍然依靠马驮和背篓,艰苦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村里不通水,不通电话,也没有手机信号,从驻地到最远的屯,要走三四个小时。

  村里绝大多数人都住在简陋的木瓦房甚至木草房里,无论修路、建房、做水柜,材料都要从20多公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拉回来,成本高、效率低、进度慢……严重制约了八好村脱贫攻坚进程。

  为寻找突破口,我多方调研,结合八好村实际,形成了修路蓄水抓民生、危房改造稳住房、兴办产业促致富的思路。

  山里多是崎岖的砂石路,我开车奔波不到一个月,就磨坏了一只轮胎。以前换胎直接送修理厂,现在驻村扶贫,就得摸索着自己换。第一次半路换轮胎,花了近两个小时。

韦德王(右二)在道路施工现场。

  修路,迫在眉睫。大石山连绵起伏,动辄两三百米深的悬崖,大型机械无法作业,只能采取人工开山劈路。在驻村工作队带领下,开山放炮声、拖拉机声惊醒了沉睡的大山,在崇山峻岭中艰难凿出一条条山路。我没日没夜地扑在工地上,开着车子送施工群众、送工具……

  一路通,“百路”通。超过一半的村屯通路后,危房改造、家庭水柜建设、产业发展等迅速推进。八好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三天不下雨,地上冒青烟。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是旱季,群众饮水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施工用水了。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施工搁浅。紧接着,一场暴雨又把新建的道路冲垮,大雨造成山体滑坡。关键时刻,我和党员干部们没有放弃,带领大家组建攻坚队,采取蚂蚁搬家的方式,徒手搬运建筑材料通过塌方路段……终于在去年6月中旬,完成了危房改造和家庭水柜建设任务,啃下了脱贫攻坚“硬骨头”。

  驻村3年,我开车行程超过7万公里,小车被崎岖山路上的石头刺破了29个轮胎。有一条通屯路,虽然只有2公里多,但修路花了近3年时间。光修这条路,我就报废了6个轮胎。好在我换胎的手法越发娴熟,最快的一次,只花了一刻钟不到。

  付出总有回报。全村修建14条总里程33公里的屯级道路,易地搬迁66户,争取帮扶资金超过500万元,完成危房改造217户、家庭水柜建设271座。同时,引进企业投资600多万元建立了“千羊万鸡”基地,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从0到每年11万元的跨越,贫困发生率从94.5%降为0。

  今年,八好村被授予“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我个人也获评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随着一条条水泥路如白丝带般在山间延伸,栋栋新楼房拔地而起,家庭水柜在房前屋后有序排开……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在八好村徐徐展开。周末,我常开车回八好村看看,行驶在绵延的盘山路上,我仿佛看到了脱贫攻坚路上跋涉的足迹。

  韦德王 讲述

  本报记者 倪敏 整理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