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如何通过多种形式将零散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并能让农户普遍接受,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河北省滦县,有这样一个合作社:短短4年,土地托管播种面积就从1000多亩蹿升至9.8万亩,服务农户从百余户发展到1.3万户,而且如此大的规模却主要由26名专职人员、47名分社负责人、60多名农机手管理耕作。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有何独特奥秘?
7月28日,记者一行走近滦县百信合作社,探寻零散耕地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不承诺产量、不约定收购,农民却踊跃加入,为啥?
看起来,百信合作社订立的规矩很没有吸引力:入社不发放任何礼品、先交托管费不赊账、不承诺产量、不约定收购,等等。然而,交给百信托管的耕地却打着滚地增加,头一年1600亩,第二年1.8万亩,第三年4万亩,第四年9.8万亩……在不少地方,土地托管推进并不顺畅,惜地农民面对“地由别人种、收益自己拿”的好事并不买账,百信靠什么赢得了农民的心?
记者在深入采访中发现,只因为百信掌握住了一条朴素却奏效的办法:吃透农民心理,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以专业廉价、诚信透明、务实灵活的服务赢得农民的信任。理事长郭秀云说:“合作社在摸索中吸取了很多其他合作社失败的教训,比如有的合作社承诺农民产量,但因为种植技术不过硬,导致农民减产,第二年就倒闭了。”
“花架子不灵,老百姓要的是实打实。发不发小礼物,钱先交后交,承诺有多好听都不重要。”郭秀云说,“农民的需求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我们尽量满足。”百信合作社是按茬托管、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产的粮食,合作社高于市价收购,卖不卖给合作社,农民自由选择……灵活的处理让农民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入社托管的农民只见增的、没有减的。” 百信合作社最看重的是,让农民看到“百信种地足够专业,交给百信种地绝对省钱、放心还多挣钱。”
为了提供更专业的生产技术服务,郭秀云专门请了县农业局和农资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合作社的技术团队,在种田的关键技术上毫不含糊,合作社种地比农民自种至少增产10%。每茬庄稼在托管时,合作社都会给农户买保险来降低风险,而保险公司不提供针对小农户的保险产品,“这些都是农民摸得到的好处。”
傅庄村63岁的唐贵家里12亩地四年前就托管给了合作社。他顺手拔下一簇花生苗,一颗颗白花滚圆的花生缀满根部,数下来有30来颗,“自己种,一颗苗顶多有20颗花生,果儿也不如这个饱。”
算起托管账,唐贵心里很有谱:托管花生每亩350块钱,用的都是好种好药好肥,比自己买便宜,每亩增产200斤,市价每斤2-4块钱,能增收400-800块钱。小麦、花生、玉米两年三茬总的算下来,每亩年均多挣个1500多块不成问题。
郭秀云说,合作社托管土地,生产资料是集中采购,单是农资一项,农民就能省五六十块钱。每季作物种植前,合作社都会在村里张贴土地托管服务“套餐”的具体项目和费用,农民与市场价一比,每项都比市价要低,看得明明白白。
四年的摸索中,郭秀云深有感触,“一开始以为单纯地在做土地托管,渐渐感觉到,其实是在建立一种诚信体系,一旦诚信被破坏,合作社就很难维持下去。”
合作社、分社负责人、农机手等各方都有积极性把地种好,为啥?
百信合作社托管服务的背后,有着怎样高效的运行机制?
在层层的抽丝剥茧之后,记者发现,合作社各个节点的运作环环相扣,最精妙的是,通过运行架构和利益分配制衡机制,合作社把参与各方的利益都捆绑到了耕地上,把所有人的心思都集聚到了种好地上。
“一年到头,我们都在操心种地。”郭秀云笑着说,“每到播期就天天揪心,看到苗出来了,长得壮了,才能睡个踏实觉。”每年一入秋,郭秀云和爱人、合作社的另一负责人张玉东就带着团队下乡宣讲了,“村部、集市上、村民休闲广场,有农民的地方,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们也要讲,一个人一天就要跑4个村子。”张玉东说。
此外,合作社还拥有一支核心队伍——分社负责人。以村为单位,每个村子选一名分社负责人,将托管服务在各个村子本土化,降低合作社的运行成本。合作社成立前,郭秀云夫妻做了16年的农资销售,积累了不少农村能人资源,比如村干部或者威望较高的村民,这些人成为目前47个分社负责人的主力。张玉东说:“他们熟悉村里情况,便于跟本村人打交道,交给他们,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每亩土地托管服务利润的30%给分社负责人,30%留在合作社,2%给农民购买保险,10%作为风险基金,剩余28%作为下一茬作物的托管费返还农民。按照这一规定,托管土地规模越大,分社负责人和合作社收入越高,农民托管土地的时间越长,获得的实惠越多。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分社负责人会想办法提供优质的托管服务,扩大托管规模。他们每天下田观察长势,关键农时不敢马虎,关键农技落实到位。今年43岁的傅庄分社负责人裴广超对记者说:“确实很累,但是大家很信服,收入也还行,一亩地每年能提20多块,管理3000亩地,一年挣个七八万元不成问题。”
合作社内部另一关键力量是农机手。社里与60多名农机手是松散管理、紧密协作的关系。农闲时农机手到周边矿上做工挣钱,农忙时全部都回来了。机手大都是带机入社,合作社只需要集中资金购买最先进或个人无力购买的农机即可。对农机手而言,入社也大有裨益:以前田块分散、信息不畅,找活儿操心、作业奔波;入社后田块成方连片,由合作社统一调配,省心又省油,作业效率提高了,效益也提升了。
除了合作社内部力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合作社还注重借助外围力量,整合上下游企业、政府部门、农技系统等各类资源,这是百信合作社得以迅速扩张的另一个原因。
滦县农业局副局长宋利说:“基层农技推广最难的就是到达各家各户的‘最后一公里’。以前,基层农技人员到村里组织农技培训,100户农民只有30户能到场,农药发给农户,教给他们药量和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统一,物力人力财力没少投入,效果却不佳。现在,通过合作社,一项技术很快就能在数万亩土地应用推广。合作社成了农技推广最有效的通道。”此外,很多政府补贴扶持项目,比如农机深松、高产创建、节水节肥等,一家一户很难实施,通过合作社就可以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
百信合作社的运作架构,看似松散实则坚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草根实践的大智慧。
坚持“两统一”,种什么合作社说了算、用种用肥用药听合作社的,为啥?
百信合作社运作中,坚持“两个统一”。“种什么必须统一,才能把分散的土地连成片,实现规模种植,便于机械作业。”郭秀云说。在百信合作社托管的土地上,基本统一为小麦、玉米、花生三茬作物两年轮作,既符合作物生长规律,减少病虫害发生,又能保护土壤,延缓地力衰退。
“种子、农药、化肥必须统一,才能实现标准化种植,解决困扰人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张玉东说,现在他们每年拿着10万亩耕地的农药化肥用量,要求厂商根据需求生产配方肥或高效生物农药,从而控制整个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
在产后加工销售环节,郭秀云也做出了初步探索。去年合作社注册了“大昭农合”面粉商标,由于小麦品质好,面粉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今年18万斤面粉一个月零5天就销完了。前不久,头脑灵活的郭秀云在清华大学读MBA期间,动员班里同学,众筹了几百万元,启动了高端花生油项目,目前第一茬花生已经收获在即。另外,为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合作社投资购买了4台生物质燃料压块机,回收秸秆,制成燃料,已经与电厂签订了销售合同。
“百信”的模式可以在异地复制吗?据悉,百信合作社在河北的衡水、承德等地已建立了“分社”,其中衡水枣强县规模最大。事实证明,百信的运行模式,结合地方不同特色稍加“驯化”,是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