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生村官郑美:饮水思源 创业为民
2015-10-29 09:35:00  来源:大学生村官之家网  作者:张媛 沈景奎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大学毕业后,很多人为扎根城市而努力。而对于在农村长大的郑美而言,她并未留恋城市的繁华,而是怀揣着对土地深沉的爱,毅然决然返回家乡,与昌黎县安山镇白官营村村委班子一起创造性地开展农村经济工作,并带头创业,使该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花生、甘薯产销基地。2014年底,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她再一次以高票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会委员。

  大胆创业成致富“领头羊”

  今年28岁的郑美于2008年通过考试当上了白官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让她没想到的是,家乡的黄土地会成为她奋斗的沃土。参加工作伊始,她便带着笔记本,推着自行车,跑村委会,走访村户。当村子的大事小情一点点儿写进笔记本,村庄脱贫问题便成为了压在她心底的一块石头。

  白官营村耕地面积3950亩,一直以来,老旧的种植模式、单一的种植品种、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因素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虽说该村花生、红薯种植与加工形成了产业规模,但效益不高。为了增加村民收入,2013年,郑美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自己出资2万元,又联合当地5户农户建起了注册资金20万元的昌黎县守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到目前为止她本人已出资20万元,合作社总资金已达到80万元。

  “入社后,不仅可以年底分红,而且我们还会不定期举办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班,专门请县农业局的工作人员讲解相关知识。这样一来,传统作物亩产量提高了,农作物品种也多样化了。比如,我们村试种的紫薯苗是河北省农科院培育的优良品种,每亩地能卖1万块钱左右。”郑美说着入社的好处。截至目前,合作社发展成为拥有社员50户、全方位为村民提供服务的正规中介组织。

  “合作社对村民来说是个新鲜物,村民中观望的多,不过也有四五户想加入,将来社员一定会越来越多。”郑美说。通过不断向专家咨询,她建立健全了《守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章程》、合作社各项规章制度和部门职责。

  目前,合作社甘薯种植面积达到20多亩,食用菌计划面积达到200亩,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120多人就业,紫甘薯每亩效益达到1万元。合作社种植的甘薯还成功打入秦皇岛市广缘、家惠等多家大型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

  此外,合作社还搞起了农作物多样化种植,使得自2009年以来只种植花生、玉米的白官营村,新增蔬菜大棚100余个,平均每平方米增收200至300元,每个大棚可为村民增收近万元。2013年,守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秦皇岛市市级农业专业示范社。

  此外,白官营村的沙土地适宜种植花生、甘薯,每到秋收时节家家花生收成满仓,但收益不高。何不将花生脱壳再卖,增加收益?带着这个为民增收的点子,她说服村内两个花生收购大户购进花生脱壳加工设备。“经脱壳处理后,每斤花生能多卖7毛钱左右,还节省劳动力。”郑美说,如今,白官营村已经由以前的花生种植大村变成以花生米脱壳加工技术为特色的集生产、加工、销售、流通一条龙的花生产业基地。

  目前,白官营村花生的年均加工量达3万余吨,产品远销内蒙古、山东等地。靠花生深加工这一项,全村年人均收入由3000元左右增加至约5000元。

  招商引资成致富“金钥匙”

  把种植的农作物卖出去,或是开展你买多少我种多少的“订单式种植”,关键在招商。为了拓宽致富门路,郑美从田间地头“转战”商海,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主动发动关系网、朋友圈,与当地企业洽谈合作事宜。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一个又一个订单和合同攥到了她手里。

  2014年,合作社与秦皇岛市淞之源植物蛋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事宜,开展紫薯、食用菌、花楸深加工研究示范,从事薯类秧苗、食用菌菌种、花楸的培育到植物蛋白提取推广各项业务。“现在,我们已经试种了20亩紫薯,因为它对冷藏技术要求高,我们便租用卢龙县的一个冷库做冷藏实验。如果成功,明年推广。”郑美说。

  “油用牡丹可观赏,又具有生态效益,用于防风固沙,而且它含油量高,物以稀为贵,每斤牡丹油能卖1500元左右。” 郑美说,今年4月份,合作社又携手秦皇岛市亿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油用牡丹的种植与合作。目前,他们已在该公司承包100亩地试种。“现在,牡丹苗已经长到七八厘米高了,油用牡丹种籽、花粉和花蕊、花瓣都可以卖钱,3年之后的收益就可达到每亩产值7000元左右。”她说。

  除了在商海中拿下一个个战绩,她还从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中“找金子”,申报农村科技创业奖励性补助项目。此外,她还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向广大村民宣传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市场信息、最新种植技术等,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指导。

  作为一个有冲劲儿、肯钻研、讲实干的“80后”大学生农村基层工作者,郑美为民干实事儿、带动村民致富的故事已经成为该村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而今,她早已由一个初入社会的青涩大学生成长为村民致富的“主心骨”、村领导的“好帮手”。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