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华
大棚蔬菜是刘美华带领村民致富的法宝
装箱的蔬菜
6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她离开繁华的都市,带着期望和忐忑来到乡土间,成为一名“村官”;6年后,俯下身子做实事儿的她,赢得信任和尊重,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她叫刘美华,是商丘市民权县龙门寨村的一名普通大学生村官。从22岁—28岁,她的生活中没有时尚的衣服,没有浪漫的约会,6年的青春几乎全部交给了田垄和蔬菜。
村里来了个女“学生官”
龙门寨村位于民权县孙六镇北1.5公里处,全村人口1450人,共5个村民小组。2008年,刘美华来到这里时,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传统作物和外出打工,经济状况在附近乡镇属于一般水平。
作为民权县第一批大学生村干部,刘美华是带着“任务”来的。进村后第一件事是走访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一个问题慢慢摆在了面前,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呢?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刘美华对农业一窍不通。她开始看书,看致富节目,学习充电。“我那时候想法很简单,只有自己先做成一件事儿,村里人才会相信你,跟着你致富。”刘美华说。
龙门寨村土地是典型的淤泥土,非常肥沃。结合村里的实际,她萌发了发展无公害蔬菜大棚的想法。经过多方走访,与村“两委”成员商讨,2009年8月份,刘美华先后6次自费组织群众到山东寿光、河南鹿邑等地考察无公害蔬菜种植。回村后与一村民共同筹资建立了龙门寨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
最初的蔬菜基地算上刘美华只有两个合伙人,6座蔬菜大棚,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等。大棚建设和蔬菜种植过程中,刘美华吃住在村,从最基础学起,一点点把自己变成了“农民”。
2010年1月的一场大雪几乎毁了刘美华的创业梦。“当时6个棚被压塌了4个,10余亩刚出土的黄瓜苗几乎全被冻坏,心凉了半截。”
刘美华第一时间请来了蔬菜种植专家,采取覆膜保苗等补救措施,保住了黄瓜幼苗。第一茬黄瓜产量达31万斤,产值27万元,她收获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三年之后又三年
第一批大棚成功后,很快起到了示范作用。2010年6月,刘美华申请成立了“龙门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带着更多的乡亲共同致富。
合作社吸纳全村120户成员,统一购买优良种子,提供黄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每两周开展一次技术推广培训。
“参加合作社的村民年收入翻了几番,很多在外打工多年的年轻人辞掉工作,专门回家种菜。”一位村干部说。
4年间,合作社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发展无公害温室蔬菜大棚350亩,年创产值600余万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余名,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320多户村民加入到蔬菜种植行业中来。
2011年,刘美华大学生村官三年期满。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她选择留下来,加上出色的工作成绩,她成功留任,并当起了村主任。这之后,她加快了步伐,带领村民在致富的道路越走越远。
2011年7月,刘美华注册成立了“民权县慷泽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公司目前水面养殖面积达800亩,年创效益400多万元。
2011年12月,她联合村民建立了龙门禽业蛋鸡养殖基地,基地养殖占地面积50亩,饲养蛋鸡5万只,全部采用自动化管理,年创利润100余万。
各种荣誉接踵而至。2011年,河南省委组织部授予刘美华“河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荣誉称号,商丘市委授予她“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刘美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
我还想再干三年
这几天,刘美华开始忙着准备资料。又一个三年过去,28岁的她面临第三次选择。
“我还想再干三年,还有很多事儿要做,我不能走。这一次连任要求担任村委副主任以上职务,还要考评过关,不过我相信自己应该可以留任。”刘美华说。
她有很多事放不下。她希望乡亲们能自己致富,没有带头人也可以挣钱。她想让村民们过上城里人的日子,生活有保障,精神不孤独。
刘美华特别关注村里的留守儿童和老人。每逢节日里,她都会带上面粉、食用油和日常生活用品去看望老人,并为其打扫房屋院落、洗衣,老人们都把她当成自己的闺女看待。对于留守儿童,她则像姐姐一样经常跟他们玩耍,聊天。
下一步,刘美华打算在村里建一所养老院,帮扶留守老人。同时,她还准备考察肉牛养殖产业,为村子开辟新的产业。
唯一被她放在计划后边的,是个人生活。因为长期扎在村子里,刘美华少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28岁的她至今还是单身。
“我也知道,我再干三年都31岁了,不过这事儿不能着急。我想找一个志同道合,有共同话题的人。”刘美华说。
和刘美华一样,在农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民权县有162人。为激发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热潮,民权县近年采取组织关怀、教育引导、资金帮扶“1+1”帮扶模式,强力推进大学生村干部在农村创业,为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吹送阵阵东风。
目前,全县大学生村干部创办项目162个,投入创业资金2650万元,涉及种植、养殖业项目39个,吸纳劳动力就业300余人,带动5000余名群众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