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钧都”“花城”美誉的河南许昌,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近几年GDP总量始终稳居河南省前五位。样样工作都靠前的许昌,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誓言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也到了硬碰硬的阶段。虽然目前许昌只有9个贫困村,但全市4万多贫困人口“插花式”分布在2000多个行政村,散而广、难度大的特点极为显著。
“这就需要我们有‘绣花’劲头,狠下笨功夫、苦功夫、硬功夫,扑下身子,突出精准、聚焦质量,全力以赴。”许昌市委书记、市长胡五岳表示,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是作风问题、落实问题。从2017年开始,许昌就开始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并把今年定为扶贫干部“能力提升年、作风建设年”。
扶贫一线成了锻炼干部的主战场。在一系列机制的创设、保障和倒逼下,2.25万名干部众志成城,按照“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实之又实”的新要求,一次次进村入户,听群众拉家常、诉苦衷,向群众掏心窝、递真情,站在贫困群众的立场想办法、出点子,俯下了身子,接到了地气,转变了作风,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和距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增强了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本领。
如今,一个个村庄的面貌日新月异,贫困群众的笑容越来越多。面上没有贫困县的许昌,在2013年时有193个贫困村、5.6万贫困户、18.81万贫困人口。截至2017年底,全市18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3.79万户、14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4.41%降到1.27%。
更“准”——
从精准识别切入,全面提档升级脱贫攻坚“准头”,做到信息“零差错”、收支“零误差”、帮扶“零遗漏”
见到帮扶干部来,长葛市后河镇榆树村脱贫户楚营军打心眼里感到欢喜。在他家最显眼的一面墙上,整整齐齐地贴着几张纸。最中间一张是“精准脱贫明白卡”,清楚地记录着家庭情况、脱贫计划、落实的扶贫政策等信息;右边的一张红纸题为“脱贫攻坚联系岗”,上面有帮扶干部李全来的照片、单位和手机号码;左边的“长葛市精准扶贫领导联系方式”卡,上面是扶贫办的办公电话和帮扶责任人的联系方式,下面是五条服务内容。
“我一个电话随时能找到他们。”不过楚营军基本没打过电话,因为帮扶干部隔三差五就来家里,村里脱贫责任组的工作人员也经常上门。楚营军从桌上拿起厚厚的贫困户精准扶贫明白卡给记者看。
脱贫不脱政策,在楚营军精准扶贫明白卡上充分地显现了出来。
记者看到两个月内记录了近十项内容:光伏扶贫项目,前三季度收益分红2250元发放到户;红石温暖屋行动,领取镇村两级发放的生活用品;收到次女教育生活补助500元、营养补助400元;收到长女助学金1250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已发放到位……临走时,楚营军再一次向帮扶干部竖起了大拇指,拖着不太利落的腿脚坚持送到大门口。
这是许昌市干部帮扶的一个日常缩影。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寻,就得实打实、硬碰硬,扫帚不到,灰尘不走,功夫不到家,脱贫攻坚就难出实效。广大干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深入。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许昌市扶贫办主任李晓文介绍,许昌坚持把精准识别作为靶向施策、对症下药的基础,力求在贫困识别、结对帮扶、脱贫退出等各个环节做到精准无差错。
为此,帮扶干部们坚持“三个面对面”,村级脱贫责任组、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村干部“五支力量”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采集信息、面对面核算收入、面对面商定帮扶措施,真正系好了精准扶贫“第一粒扣子”,做到了信息“零差错”、收支“零误差”、帮扶“零遗漏”。精准识别“回头看”期间,全市排查了2087个村,排查农户89.51万户、371.11万人,新增贫困户114户、328人,完善调整帮扶措施1443项。
在此基础上,结合贫困户户情、劳动力状况、就业意愿等,许昌市全面推进贫困户分类管理,因户分类,因人施策,精准帮扶,将目前全市4.6万贫困人口分为3类,2018年,对有完全劳动能力的1.75万人,通过产业发展、就业帮扶、金融扶贫等方式促进增收脱贫;2019年,将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2.03万人,通过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帮扶脱贫;到2020年,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8352人通过政策兜底实现脱贫。
围绕“准”的目标,襄城县每周二组织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开展“七看七有无”活动:即一看信息采集是否精准,有无出错的;二看识别是否精准,有无漏识的;三看退出是否精准,有无错退的;四看政策落实是否精准,有无漏项的;五看增收计划是否落实精准,有无虚假的;六看环境改善是否精准,有无漏户的;七看项目建设是否精准,有无不到位的。
在鄢陵县,“联系连心卡”“温馨连心卡”两张连心卡的制作,让贫困户成了脱贫政策的明白人。鄢陵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联系连心卡”是把贫困户就医、就学、饮水、住房等相关县直部门联系方式印制到连心卡上,方便贫困户联系对接,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温馨连心卡”则是把贫困户家庭基本信息、算账收支、帮扶措施落实等相关情况及帮扶责任人基本信息张贴到贫困户家中,公开公示信息,接受群众监督。
更“细”——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量化责任和要求,形成“责任一体、力量汇聚、效率提升”的工作局面,推动脱贫攻坚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精细活儿”,大呼隆不行,临时“搞突击”“打乱仗”更不行。为此,许昌市建立健全了日常工作例会制推进、督查巡查分级负责、执纪问责一人不漏等一整套工作机制,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许昌市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细化脱贫攻坚责任的通知》《关于成立许昌市脱贫攻坚重大专项工作指挥部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细化、量化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和考核要求,创造“人人有责、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工作氛围。
今年以来,先后召开了县、乡、村、“第一书记”、行业部门5个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集基层意见,听取群众呼声,并结合实际制定了《许昌市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2018年工作要点》《许昌市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后三年”和“三年后”脱贫攻坚要聚焦深度贫困村、因病因残特殊贫困群体、结对帮扶贫困县“三个攻坚重点”,全力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四场硬仗”;大力推进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扶贫助残、危房改造扶贫“四个行动”;强力实施交通扶贫、饮水安全、电网升级、环境整治“四大工程”;全面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政策宣传、典型培育、志智双扶“四项活动”,确保高质量、高水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从上到下,各级干部都像上满了发条一样,干劲十足。”许昌市委常委、秘书长王志宏告诉记者,许昌建立了市委常委包县、市级领导包乡联村、市直单位包村联户、“第一书记”驻村包户和机关干部结对包户的五级帮扶体系,确保县、乡、村、户都有结对帮扶责任人。今年年初,按照“调优调强,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全市村级脱贫责任组、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企业等帮扶力量进行了合理调配,完成2082个村级脱贫责任组、759支驻村工作队、427名“第一书记”和9397名帮扶责任人调整工作,进一步融合了帮扶资源,明确了分级责任,提高了工作成效。
各县区市也纷纷结合各自实际,建立起有效的帮扶制度。为解决“考核抓一抓、过后大撒把”的问题,禹州市建立健全了县级干部“2+16”“1+4”党建引领、三级书记抓扶贫、帮扶干部编组定责、办事处结对帮扶等五项责任体系,市委书记、市长负总责,正县级干部、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等16名县级干部根据各自分工牵头负责,县、乡(市直部门)、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脱贫攻坚职责,把最主要精力用在脱贫攻坚工作上,构建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四大班子参与抓,三级书记牵总抓、各级干部共同抓”的扶贫工作格局。
长葛市探索建立了“一网覆盖、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一包到底”的脱贫攻坚工作网格化管理机制,由市委书记、市长为市级总网格长,以分包镇的县级干部为镇网格长,镇党委书记、镇长、分管副职为镇副网格长,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为村级网格长,包村干部、帮扶责任人、村扶贫专干为村级网格员,村民小组组长为组级网格员,构成市、镇、区、村“四级网格长”和“村组网格员”五级网格管理体系。通过明确各级网格长、网格员的具体管理区域和范围,实现网格管理到村到户到人,贫困户、非贫困户网格管理“全覆盖”。
更“实”——
政策到人,感情到心,措施到位,干部们因户、因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并一项项推动落实,提高了帮扶工作实效
走遍了村里的沟沟岔岔,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与群众交流的心得,挨家挨户了解情况,面对面和村民算经济账……在充分了解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和迫切需求的基础上,干部们因户、因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并推动落实,提高了帮扶工作实效。
“政策到人,感情到心,措施到位,贫困群众才会有最直接的获得感。”襄城县委书记宁伯伟告诉记者,现在各级干部都牢固树立了脱贫攻坚是政治、是民生、是大局的思想意识,都在拿出拼劲儿、狠劲儿和韧劲儿,实打实地干。
今年以来,襄城县探索推进了群众“议贫会”制度,利用每周二“扶贫日”,召开“群众议贫会”,面对面讲清贫困户识别退出标准,讲清识别程序,讲透扶贫政策,并现场解答群众疑惑,引导鼓励广大群众抵制嫌贫爱富、“红眼病”等不良风气。目前,全县31名县级干部和428名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长先后组织召开议贫会856场次,现场答复和解决问题2456个次。
为了确保政策到人,许昌市梳理汇总了转移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特殊救助扶贫等10个方面23项政策,制定了《许昌市行业扶贫政策清单》,并通过政策明白卡等多种方式,让贫困群众应知尽知,同时坚持“三个倒逼”,推动行业政策落实:定期工作推进例会倒逼行业部门“一把手”亲自抓,市县督查巡查和部门业务督导相结合倒逼政策进村入户,清单调度排名倒逼政策逐项落实到户到人。
为推动措施到位,干部们从解决贫困群众急迫的住房、就医、就学、就业、居住环境改善等问题入手,对已脱贫对象,帮助落实后续帮扶措施,确保稳定脱贫;对拟脱贫对象,促进“造血”发展,确保尽快脱贫;对新识别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确保顺利脱贫,使群众能够获得最明显的收益、最直接的获得感。
同时,许昌市还制定出台了《许昌市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计划工作方案》,从培训就业、产业发展、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等方面“破题”,促进群众多元增收。推进“千企帮千村”精准帮扶工作,全市1303家民营企业与1485个行政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累计建成扶贫工厂(扶贫基地)381个,吸纳贫困人口2846人就业。完善金融扶贫体系,全市金融扶贫户获贷率达到71.4%,覆盖贫困户2.12万户。
在扶贫干部们的带动下,鄢陵县将花木作为第一扶贫产业,以花木基地为扶贫车间,探索实施了“花木+扶贫”模式,让1522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建安区在贫困村建立社区工厂28个,周边139户贫困户实现转移就业;襄城县探索实施了“保险+精准扶贫”新模式,开发“贫困户保险协管员”岗位,目前,已有1136名贫困群众走上保险协管员岗位。
“李书记,咱村的部分路段坑坑洼洼啥时能走上水泥路啊”“李书记,我们能吃上自来水吗”……群众口中的李书记叫李延召,是建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驻蒋李集镇刘王村“第一书记”。2017年2月,李延召被选派到刘王村担任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后,他挨家挨户走访,与群众谈心,与老党员座谈,详细了解刘王村方方面面的情况。
“不让一户群众掉队!”李延召暗下决心。用真心、动真情、使真劲,他带领村“两委”一件实事接着一件地干,“一户一法”增加贫困户收入。如今,刘王村大变了样,水泥路环绕村寨,四通八达;村民告别了喝井水的历史,用上了自来水;村里天然气管道安装到位;建成的文化广场让群众休闲有了去处;建起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目前,刘王村181贫困户694人,已有175户683人脱贫。
像李延召这样的“第一书记”仅仅是许昌市帮扶干部的一个缩影。今年来,许昌市通过多种方式增强了“第一书记”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感和执行力,倒逼扶贫干部变身入为心入,做到对村情户情“一口清”、帮扶措施“一口清”、扶贫政策“一口清”。同时,还以党建带脱贫,抓党建促脱贫,创造性地推出并全面推进“一编三定”工作法和“四帮一联”制度。
更“严”——
向心不在岗、脱离群众、作风浮漂的干部“亮剑开刀”,倒逼干部真帮实联,以作风转变推动脱贫攻坚任务不折不扣落实
为解决作风浮漂、大而化之、不严不实等作风突出问题,许昌市向心不在岗、脱离群众、作风浮漂的干部“亮剑开刀”,以此倒逼干部作风转变,倒逼干部下沉一线,倒逼干部真帮实联,倒逼干部责任落实,以作风转变推动脱贫攻坚任务不折不扣落实。
在抓实工作的基础上,许昌坚持把督查巡查作为推动工作落实落地的“指挥棒”“信号灯”,建立完善了市领导暗访指导、行业部门督导、市县督查巡查、两办专项督查、纪检监察和民主监督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督查巡查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发挥实效。
在强化干部管理方面,围绕解决“第一书记”驻村不住村问题,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工作的办法》,对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纪律、驻村时限、职责任务等进行规范明确,让驻村“第一书记”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围绕解决帮扶“走过场”“摆架子”等问题,建立了帮扶挂钩机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围绕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问题,建立了考核考评机制,把脱贫攻坚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第一书记’不是光鲜的‘乌纱帽’,而是沉甸甸的‘责任状’。”李延召认为,当好“第一书记”,就是要担起“第一”职责,做强基固本的“第一责任人”,富民兴村的“第一带头人”。
在强化责任追究方面,出台了《关于严明脱贫攻坚纪律强化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脱贫攻坚检查考核工作问责暂行规定》等,向脱贫攻坚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亮剑”。今年以来,处理扶贫领域违规违纪问题34起,党纪政务处分51人,移送司法机关2人,形成了严管严查的高压态势。
如今,通过扶贫攻坚一线的锤炼,一大批懂扶贫、爱扶贫、能扶贫的业务骨干成长起来。在河南省2018年上半年重点工作核查中,许昌市被认定“好”等次,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成绩取得了大幅提升。扶贫工作虽难,但一支有理想、有力量、更有干劲的干部队伍正以势在必得的劲头带领群众一道,满怀激情地建设魅力新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