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是人才队伍的生力军,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接班人。红安县作为全国著名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较为艰苦。近年来,我县想方设法留住青年人才,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吸引人才服务本地建设。
一、注重思想教育,强化“三个认识”。近几年到我县工作的青年人才,大多是来自外县甚至外省。我们积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认识红安、热爱红安、服务红安。
一是强化对红安精神的认识。红安是中国第一“将军县”,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诞生了两位国家主席和223位将军,走出了三支红军主力,是一块红色土地。在战争年代,无数红安英雄儿女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通过开展红安精神讲座、参观革命遗址遗迹等,让青年人才深刻感受红安精神,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是强化对红安县情认识。红安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优抚集中区、资源匮乏区为一体,发展相对滞后,同时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外部环境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省委、省政府正大力实施大别山试验区发展战略,老区将得到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化,红安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凸显,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让青年人才了解红安面临的这些政策和机遇,增强他们对红安后发赶超的信心和勇气。
三是强化对红安现状认识。红安县委、县政府积极抢抓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历史机遇,实施“六大战略”,推进“四区”建设,做强新型工业,做大旅游产业,做优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进入全国革命老区县第一方阵。我们积极鼓励青年人才抓住机遇,在当前大发展、大赶超热潮中,勇于担责,敢于创新,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发展大潮,为实现红安跨越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注重加强锤炼,把握“三个自我”。
我们积极引导青年人才把握“三个自我”,深入基层,准确定位,安心工作,倾心工作,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历练和提高自己。
一是正确把握“自我心态”。针对少数青年人才存在急功近利、怀才不遇等不良心态,我们在工作中注重教育青年人才养成良好心态,保持积极的进取心、强烈的责任心和真诚的公仆心,始终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目标,做到淡泊名利,多比贡献成绩,少比职级待遇。
二是正确把握“自我作风”。要求青年人才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增强党性修养,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县委保持高度一致;树立扎根红安干事创业的决心与信心,尽早融入新环境,把全部心思用到工作当中。多学多思,在边学边干中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三是正确把握“自我角色”。教育青年人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甘于做铺垫性工作,干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坚持群策群力,在工作上团结协作,既各司其职,又积极配合。坚持慎独慎微,抵制各种诱惑,时刻保持警醒,摒弃私心杂念,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
三、注重精心培养,实行“三个分类”。
切实加强对青年人才的管理,对他们做到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真诚帮助,为他们的发展、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
一是实行分类引进。积极争取省、市组织人事部门支持,认真做好与国家和省市相关人才帮扶政策的对接,建立青年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近三年,由省组织人事部门招录40余名青年人才到我县环保、规划、经济等政府部门工作,引进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150余名。落实柔性引才引智制度,去年引进3名博士团志愿服务者,到农业、卫生等部门工作。
二是实行分类管理。建立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责任制,实行领导成员分工负责,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力所能及地给予关心和帮助,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人才的工作热情。实施“安居工程”,提供100套公租房给他们居住。组织开展青年读书班活动,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组织举办青年人才相亲会,解决他们的个人问题。积极选派青年人才到基层一线锻炼,先后选派80多人到县工业园区、信访部门挂职,选派68名青年人才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
三是实行分类使用。近几年,中央和省、市加大对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县委对青年人才的任用坚持“注重实绩,竞争择优”原则,将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青年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2010年,我县先后从纪委、组织部、教育局等单位拿出16个副科级职位和3个正科级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2011年拿出12个乡镇党政班子副职职位公开招考,一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今年,我们拿出团县委书记、副书记岗位,面向青年人才公开招考。 (作者系红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放大 默认 缩小 打印 收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