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保康村官彭向伟的富民情怀
2014-08-15 08:16: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李红昌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清晨,一阵鸡鸣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大学生村官彭向伟匆匆起床,提起一桶包谷向鸡舍走去,开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

  2010年8月,彭向伟不顾亲戚朋友的劝阻,放弃了一家企业高管的职位,怀着对农村生活和基层工作的憧憬,来到了湖北省保康县黄堡镇黄龙沟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上面来了个大学生村官的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乡亲们纷纷来到村委会,想看看城里来的娃子到底啥样子。有看新鲜的,也有看热闹的。村里觉得城里的娃娇惯,吃不了苦,不能派重活。每天,彭向伟在村委会除了打扫卫生,就是整理档案,日子过得清闲无聊。

  “到农村不是享清福的,一定要干出点事来。”彭向伟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他主动找到村支书余光宝,请求挑担子。

  几次三番,村支书余光宝终于被眼前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娃的勇气和执着折服了,同意他每天跟着村干部到农户家中去了解情况。

  彭向伟是个心细的人,每到一户农户家中,除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外,总不忘征求一下他们对村里发展的建议。一有好的建议,他就用随身带的记录本记下来。时间久了,村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彭书记”。

  就这样 ,彭向伟用3个月的时间,走访了150多户农户,记了3本日记本。不仅如此,他还绘制了一张农户家庭住址路线图,为每户村民制作了一张联系卡,只要村民家中有事,一个电话他立马就能赶到。

  彭向伟的工作没有白做。在一次走访中,彭向伟得知,黄龙沟村以前不少农户养过蚕,那时候村民没技术,只是零散放养,收益不大,村民也就放弃了。

  彭向伟明白,村里穷的根本原因是致富没路子,发展没票子。只要能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子,村民肯定能够富起来。

  2011年,正赶上国家东桑西移产业部署调整,浙江一家纺织企业落户保康。镇政府也出台奖励措施,鼓励农户发展蚕桑养殖。可无论村干部如何做工作,村民就是不行动。

  黄龙沟村不缺地也不缺人,由于村里没产业,80%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村中多为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如果能把蚕桑养殖搞起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也算是为村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彭向伟通过网络查询,桑树寿命有20年,1年可采摘五六次,1亩桑树可供育5张蚕床,单张产值1100多元,一亩桑树养蚕可以挣到5000元,比一个劳动力外出打工强多了。

  这些数据都是理论值,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彭向伟想,既然是给老百姓办好事,就要多做论证,让老百姓看到成果。

  2011年春,他用自己积攒的工资以300元每亩的价格租下5亩闲置土地,种植桑树,进行试养。没有专门蚕室,他就租农户的房屋,桑树小、桑叶量少,他就上山采摘野桑叶,没有技术,他就向村民请教、上网找资料。

  到了秋季,彭向伟成功试养了6张蚕床,单张产值达到了1300元。可观的效益,让部分农户看到了希望,他们逐步转变了观念,开始养蚕。

  2012年春,全村新增栽桑户27户,栽桑树近100亩。同时,村里把集体闲置的52亩土地,以30%的股份入股合作,支持彭向伟发展养蚕产业,他建起了年养120张蚕床的大蚕室。

  随着规模的扩大,彭向伟把目光投向了生态养殖。经过充分调查,他把发展桑蚕产业、山鸡养殖确定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发展途径。

  2012年6月,彭向伟创办了保康县惠龙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当年栽植桑树10万多株,并带动周边农户,将桑园规模扩大到100亩,用以种带养、套种套养的方式,开始了土鸡规模化养殖。

  在彭向伟带动下,村里120余户村民走上山鸡养殖的致富路,2013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6518元。

  “凭着一时的激情到农村不难,但要干好事,干成事就不容易了。一定要做好扎根农村、长期吃苦的准备。”彭向伟经常用这样的话告诫自己。

  任职以来,他协助处理村里大小事务,同时兼任村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日常工作并不清闲。如今,他又多了一个身份——桑蚕养殖技术推广员。

  2013年8月,彭向伟大学生村官任期已满。就在村民担心他会离开这个穷山沟的时候,彭向伟决定续签一届,并且把户口迁到了黄龙沟村,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黄龙沟人。

  用彭向伟的话说:“是黄龙沟村给了我成长的舞台,这里有我的事业,我哪儿也不去,就留在黄龙沟”。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