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香(右二)在了解油桃生产情况。
5年一次的江苏省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昨日举行,在受表彰的741名劳模中,来自泗阳县三庄乡邵道社区的大学生村官张秋香格外引人关注。大学生村官跻身省级劳模行列,不仅是张秋香人生的第一次,在全国也是首例。
这个当初在村民眼中并不起眼的“丫头”,怎么有那么大出息?
2007年,张秋香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
“做村官当时没有任何犹豫,听学校宣传了,也就报名参加了。但这种选择却遭到了很多的不理解。”张秋香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最难接受的是父母亲,他们说,辛辛苦苦地从农村考上大学,盼望的就是能从农村走出去,现在却又要回到农村。而且要到村里当村官,没出息!”
“在不少亲朋好友的眼中,苏北太穷了。我来了才知道,这里确实比较穷,村民们住的大多是平房,我自己住的宿舍,蚊虫、老鼠等经常光顾。”
邵道社区是省定的经济薄弱村,有1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895亩,总人4309人,其中贫困户404户,贫困人口1844人。张秋香刚到社区时担任党总支副书记,每天的工作除了与社区干部一起处理计生、村民纠纷等各种事务外,就是骑车走村串户,张家长、李家短的了解情况。
“一个丫头能干啥呀?”时间一长,村民们看她每天似乎无事可干,便用怀疑的眼光看她。
“现在看来,我们当时的想法都错了,这丫头不一般,能干事!而且一干就干成。”邵道社区居委会主任李洪杰感慨道。
“一开始她搞蔬菜大棚,我就在她的大棚里做事,但不怎么相信她能搞成,可后来看到搞得有模有样,于是自己也想搞,她就教我。”正在大棚里忙活的邵道11组贫困户孙红说,“我先搞了5个大棚,现在搞了40个,她种什么,我就种什么,去年净挣了5万多。现在家里也脱贫了,(下转3版)
上接1版 而且我的大棚还用了本社区七八个人。跟这丫头,算是跟对了。”
走进邵道社区的蔬菜基地,张秋香指着一眼望不到边的钢架大棚告诉记者,原来这里全是产量不高的麦稻田,就是这3年多时间发展起来的,现在已达3000多亩。
为让村民们种好菜、保收益,张秋香还在2008年牵头成立了“华富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设有办公室、检测室等,帮助种植户流转土地、安排劳动力、提供技术指导、进行质量检测和拓展销售市场。目前,合作社已经拥有蔬菜种植户168家,带动全村和周边1000多名农户从事蔬菜生产,人均增收3000元。社区贫困户现在已不到100户。
张秋香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走出校门的她,没项目、没资金、没技术,更没经验。
走访调研中,张秋香了解到,社区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都比较零散,不成规模。于是,她决定,从此入手寻求突破。
没资金,咋办?只好硬着头皮向父母求借,软磨硬泡,终于让父母相信自己,给了5万元。2007年底,她拿着这钱,与原村支书孙建华、当地种植大户蔡登善共同投资20万元,创办了邵道社区七里香瓜园,50亩地搭了49个竹架大棚,全部种植日本西甜瓜。可因管理经验不足,技术不成熟,第一季没什么收益。
于是她总结经验,请教省市农科院专家,并引进荷兰百利、台湾金光等多个蔬菜新品,2008年秋冬蔬菜上市,收成不错,一茬蔬菜获利20多万元。然而,就当她期待来年春季能再获丰收时,一场暴风雨将竹架大棚几乎全部毁坏,经济损失达30多万元。这时,县委组织部门伸出援手,协调各类补助资金,同时联系银行和担保机构融资,让她重拾信心,筹措资金将竹架大棚全部改造成钢架大棚。2009年底尽管再遭冰雹雪灾,钢架大棚都压得变了形,但她很淡定,在每个大棚中间用一排木棍撑着,照种不误。到目前,她的创业园已实现销售收入150多万元。
“每次遭遇到挫折,总有一丝苦恼,总问自己,干还是不干了?”张秋香被晒得黑里透红的脸上挂着微笑,“但转念一想,如果我不干了,那跟我干的上千村民怎么办?如果我不干了,还能干什么,上任时向村民许下的‘让社区发展留下一点点属于我的光芒’的诺言不就成为泡影了吗?”
这一想法,让她主动放弃了去宿迁市农村合作银行等单位工作的机会。
不仅要让村民口袋鼓起来,还要让村民住得宽敞亮堂。2009年,张秋香被推选为社区总支书记时,正赶上邵道康居示范村启动建设。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规划。如今,这个示范村内有幼儿园、商店、秸秆气化站、污水处理厂等,配套齐全,近300户村民已入住。“每户村民的房子180平方,8万多块钱。”张秋香说,“示范村后期建设的房子刚打地基,就被村民订了了。现在康居示范村是省级的,全市只有两家。”
“张秋香是真正发挥了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如种植的蔬菜全是新品,而且错峰上市;康居示范村的建设注重规划,很有品位,所以村民才会佩服她!”在泗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士武眼里,张秋香受到村民信任,被公推公选为三庄乡副乡长,非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