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小村官“闹”出大名堂
2013-03-18 11:2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为了让大家致富,小张书记带头创业,吃了不少苦,很不简单。”在高港区胡庄镇丁庄村,提起大学生村官张杰,群众都是这样评价。
  2009年7月,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的张杰辞去了在北京中铁十六局的工作,回到家乡高港区胡庄镇,担任丁庄村村支部副书记,当时他26岁。
  此后,这位年轻人的人生梦想和丁庄紧紧相连。
  带领村民种植蓼草百余亩
  如今,丁庄村的很多村民认识并且学会了种植一种名叫蓼草的植物。蓼草具药食两用功效,每年4月育苗,6月栽苗,11月收获。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杰在泰兴市旱地作物研究所发现了蓼草这种经济作物。经过反复调研,他发现种植蓼草用工少,投入少,见效快,销售稳。
  “起初推广很难,老百姓不愿意种,一怕种不出来,二怕最后没人要。”丁庄村村委会副主任孔晓端说。
  张杰请出老书记孔德金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组织村民开展大讨论,通过广播、标语、板报等介绍蓼草种植技术及市场行情。为了让大家吃下“定心丸”,张杰主动与村民签订了一份特别的合同,承诺种植蓼草收益若低于水稻,差额由他个人补贴。
  张杰说,他当时想好了,2010年试种蓼草面积为50亩,万一失败,最多损失9万元左右,他觉得自己可以承担。一旦成功了,村民们多了一个致富项目,自己扎根农村的信心也会大增,值得一博。
  当年10月,蓼草收获了,亩纯收入达到2500元左右,种植户个个开心得合不拢嘴。
  现在,蓼草面积在村里扩大到了120亩,更多村民正踊跃加入到张杰牵头成立的弘泰蓼草专业合作社。
  张杰当年签订的那份特殊合同被村民们收藏了起来,他们说,从这份合同上看到了一个大学生村官的真心。
  “江水源”大米每公斤卖到33元
  8000公斤大米卖出26万元的价钱,听起来有些让人难以置信,但这正是张杰和他的两个伙伴去年交出来的成绩单。
  2012年3月,张杰和两个伙伴注册成立了泰州市江水清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有机水稻60亩并套养螃蟹。当年,公司共产出大米8000公斤,螃蟹2000公斤。螃蟹销售不错,更喜人的是大米第一年就凭着出色的口感在市场闯出了名头,平均每公斤售价达到33元。
  说起自己亲手种出的稻米,张杰显得很兴奋:“我们实施的是‘稻蟹共作’,不使用农药,肥料都是选用有机肥,重要的一点是生长期特别长,4月初我就开始育苗,12月才收割,比正常水稻整整多生长了4个月。”
  去年,张杰还为自己公司生产的有机大米注册了“江水源”商标。
  “有了这些,我就有了做大做强优质稻米的基础。”张杰说,胡庄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良生态环境,有着较好的稻米生产传统,随着小农场在各村推行,公司将在全镇推广这种高效种植模式,并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包装销售,让更多农户从中受益。
  不放过跟村民沟通交流的机会
  “辞去央企工作回到农村做村官,很多人认为可惜,但4年来的经历告诉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在这个位置上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张杰说。
  今年正月初七刚上班,张杰就来到本村大丁五组蔡俊生家中嘘寒问暖。今年60岁的蔡俊生去年被查出神经性肌肉萎缩症,再加上妻子儿子常年有病、女儿还在上学,生活十分艰难。张杰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助蔡俊生查找治疗办法,办理特困残疾证明,想方设法动员多方伸出援手。
  “这样的年轻干部不多见,有了张支书,我就有希望有信心了。”张杰的努力让饱经风霜的蔡俊生觉得温暖。
  孔丁三组孔伯春、孔令桂两家因建房引发矛盾,张杰多次上门,通过倾听陈述,采用举例、换位思考等方式,耐心细致地进行调解,最终化解了两家的“误会”。
  大丁十一组的陈永忠,全家6口人挤在两间五架梁平房里,生活非常不便。张杰多次与镇村建科沟通,与村建房屋勘察员到现场勘查放样,协助办理原地翻建手续。
  在丁庄村,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用一般由工作人员上门收取,但张杰分管的片区都是他亲自上门。“这是和村民们沟通交流、增进感情的好机会,不能错过。”张杰说。
  为了让村民学种新作物蓼草,张杰与村民签订了一份特别的合同,承诺种植蓼草收益若低于水稻,差额由他个人补贴。如今,蓼草收获了,亩纯收入达到2500元左右,张杰签订的那份特殊合同也被村民们收藏起来。村民们说,从这份合同上看到了一个大学生村官的真心。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