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大学生,2008年毕业后,加入了江苏省第二批大学生村官队伍,来到扬州仪征市路南村做村支书助理。5年来,他先后带领村民创办了食用菌生产厂,开展了蔬菜大棚种植,发展高效农业,引领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他叫郑福源,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创业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脚踏实地,有勇有谋地走出适合自己的路。”
“我来自农村,也想回到农村”
2008年,郑福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审计学院,本可留在南京找到一份不错工作的他,为何毅然决然选择加入江苏大学生村官队伍?又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选择在农村创业?
“我来自农村,也想回到农村。”郑福源告诉记者,1985年,他出生在扬州仪征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大学毕业后,他选择报考了大学生村官。
初到仪征市大仪镇路南村,郑福源发现,虽然该村的生活条件还可以,但是村民不是出去做泥瓦匠,就是在毛绒玩具厂当工人,干的都是体力活儿。既然扎根农村,就要充分利用农村的优势。由此,郑福源萌生了立足农村,发展高效农业的想法,他想带领村民走一条生产、技术、市场相结合的富裕路。
“创业要有激情,更需要理智。”郑福源跑遍了整个仪征市后发现,食用菌种植在这里非常少见,仪征的食用菌市场多是依靠外地输送;而食用菌生产的投入很少,几十万元就能做起来。
2008年底,郑福源在路南村租用了20亩地,带领40多个村民,创办了扬州市嘉康菇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金针菇的工厂化生产。
如今,公司运营了五个年头,不仅培养室、生长室、包装室等一应俱全,实现了机械化、流水线生产,还成立了专门的食用菌配送中心,有固定的销售渠道。现在该公司金针菇日产8吨,每天全部销完,年产值达300万元。
“想创业成功,首先不能害怕”
来到路南村,地里大棚连片,大棚里辣椒、西红柿、黄瓜“争奇斗艳”、鲜嫩欲滴。村民们正在地里忙碌着,见到郑福源,大老远就扯着嗓子跟他打招呼。
“在村里,用大棚种蔬菜,我是第一家。”谈起大棚蔬菜种植,郑福源滔滔不绝,“2009年底,我又向村里流转了20亩地,建了18个大棚,每个大棚种植不同的时令蔬菜。规模不大,一般蔬菜可以提前上市,卖到好价钱。”郑福源的大棚蔬菜有几个特点:一是不转手、不外卖,保证价格公道;二是不打反季节的牌子,尊重老百姓健康饮食的习惯;三是不同季节的蔬菜轮流种植,保证及时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