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锦溪镇“文弱书生”拿起“锄把子”
2014-07-21 15:06:00  来源:昆山日报  作者:茅玉东 王中华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长云村的进村大学生於群瑶,刚参加工作时是每天围着电脑转。自从村合作农场运营之后,她每天参加农作,不但把插秧补苗的手法学得有模有样,还学会了驾驶插秧机,农忙时节更是成了村里的一把好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锦溪镇许多进村大学生正在转变角色定位,走进田地扛锄头,深入群众解民忧,和农民百姓打成一片,成为一个个“农业达人”,也解决了现代农业后继乏人的局面。

  江苏锦溪镇立足实际,将践行群众路线与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建立股份合作农场结合起来,鼓励、发动进村大学生拿起“锄把子”,进门入户,下田入塘,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学方法、学技术、学经验。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全镇各村近20名进村大学生主动走进农田,和群众一起耕种收割、端秧补苗。进村大学生通过下地干活,更直接地深入到村民中去,一改往日农民眼中“拿不动锄头”的文弱书生形象。

  针对多数进村大学生不懂农业生产的现状,锦溪镇充分发挥大学生们学习能力强、知识更新快的优势,不仅要求他们参与农作,还要求其将加速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自己的使命,真正为老百姓解难题、谋福利,争做现代化农业的“多面手”,成为真正接地气的村官。大学生们一边跟着农民学习基础农业知识,一边广学博取先进农业技术,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育芽、播种、施肥、除虫样样得心应手的农作达人,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称赞。

  借助合作农场经营新模式,锦溪镇在农作中组织进村大学生开展“六个一”活动,即走访一遍全村农户、记录一本民情日记、写好一份调研报告、作出一份公开承诺、联系一户困难群众、办好一些惠民实事,成为群众真正的“交心人”。夏种以来,周家浜村大学生村书记朱喜华和村民们同出同进,形影不离,除了为繁重的农作出一份力,更了解到了很多群众的心声,并一一对应列出了整改措施。南前村大学生村书记平峥臻,变以往的在办公室坐等百姓上门为主动走下去倾听民声,在农作中和村民们结下了友谊,现在村民们有什么想法都乐意跟他说,一些年纪大的、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也方便向他反映问题。

  目前,进村大学生通过下田实践,共走访农户86户,与老百姓开展谈心谈话75次,收集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34条,结对困难农户15户,开展慰问36次,帮助村民解决问题22件,增进了与群众间的鱼水联系。

 

短评:“接地气”先要“踩泥地”

  早在2012年,“接地气”这个词就荣登《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的年度“十大流行语”。时至今日,不管是党政文件,还是各种文艺作品发布会,“接地气”依然长“用”不衰,似乎有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味道。

  顾名思义,“接地气”就是要“接土地的气”,关键在“接”,说开了,就是要“脚踩泥地”。大学生村官从校园进村,“分不清青草和麦苗”的现象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如何放心把一村的事务托付出去?这就需要大学生切实放下鼠标,走出办公室,多下田入塘扛锄头,多扑下身子搞研究。赤脚踩着泥土,身上沾满泥点,农民才会把你当成自己人,也才会把你当成“交心人”。

  与民同“苦”,才能更好地与民“同乐”。不让进村大学生双脚“悬在空中”,不说农民“外行话”,有利帮他们尽快克服“水土不服”现象,尽早融入农村圈子,也才能更好地留住年轻的“父母官”们。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