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小村官曲折创业路:分享看胸怀 分工看智慧
2015-06-01 14:36:00  来源:常州日报  作者:凃贤平整理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一晃,我已经在农村待了5年。

  通过这5年,我实现了我在农村的人生价值,帮村集体完成了一条“造血”生产线。

  一个人干:大败

  2010年,我22岁大学毕业,考上了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金坛最偏远的一个村子——直溪镇溪滨村,担任村主任助理。

  当时,我很郁闷。

  原因有两个:一是离家远,35公里,每天骑电瓶车来回要两个半小时;二是这个村太穷,在上世纪90年代,村民一度穷到以卖血为生,我上班时村集体经济负债100多万元。

  那时候,我是骑着电瓶车去村里上班。冬天特别冷,清晨到村里时身上都会积一层霜,胸口非常冷,还冻出了炎症。

  路远归远,也给了我一段单独思考的时间,我总是翻来覆去想,自己到农村究竟该做些什么?从哪里做起?

  在校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来到溪滨村后,我发现这个村与丹阳延陵九里风景区仅一路之隔,附近没有工厂,环境特别好,这可是难得的天然财富。

  想来想去,决定自己先种一片小果园试试。

  2011年,我引种了10多亩桃树,刚栽下,就被路过的行人顺手牵羊拔掉了一半。剩下的,先是在大雨中受涝,接着连续干旱,到8月又遭台风袭击,树苗几乎全趴下了。最后,即使能存活下来的,长势也不好。

  当时,我每个月工资仅1200元,省下的钱加上以前的积蓄,几乎全部用于租土地、买树苗、买农资。

  我的果园就在一个村民小组长家的后面,他每天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又少了多少棵树苗。到后来,只要看到他的来电,心里就发颤。

  一年下来,第一次创业以惨败告终,赔了三五万元,我几近崩溃。

  我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在城里长大,把农业想得太简单,把创业当成一种想当然,认为树种下去就可以等到我期待的结果,但事实不是这样,每一颗成熟果实的背后都凝聚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

  一群人干:赢了

  2012年,我参加了江苏省离退休干部牵手大学生村官活动,有幸与省农林厅原副厅长史遗秀结对。结对后我告诉她我们村的经济发展困境,以及我创业遇到的困难,请她到我们村指导。她非常重视,把省农委各个处室的负责人带到溪滨村,专门制订帮扶方案,最后确定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并落实了30万元支持款项。

  但是,省农委的帮扶通常只针对上规模的项目,30万元项目扶持款要求投资总量在120万元左右,也就是还要配套资金90万元。溪滨村本身就负债,村集体拿不出一点资金来发展经济。资金筹措成了大问题,而这个大问题也落到了我的肩膀上。

  这该怎么办?

  最后,除了市、区两级的帮扶,我又东拼西凑,包括向银行贷款共50万元,才填补上资金缺口。

  我开始了踏上村官岗位后的第二次创业。

  这次,是盖大棚,搞设施农业,80亩地种植草莓等。为了省钱,任何材料我都是亲自去购买。

  我吸取了第一次创业失败的教训,不再一个人单干。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村民一起干。因为自己不懂农业种植,于是,就把建好的大棚租赁给村民种植。

  设施农业投资比较大,一般村民即使懂得技术,也没办法生产。而我这样做,既可以带动村民致富,又可以降低村民进入高效设施农业的门槛。原来光搭建一个大棚就要15000元,现在租赁一个大棚只要2000元,极大地激发了村民投入现代农业生产的热情。

  在村里开超市的小马曾学过一些种植技术,他找到我要跟着我干。他承包了10个草莓大棚,我负责做包装、跑市场。短短8个月,10个大棚净利润30万元。挣了钱,小马买了奥迪开到村里,其他村民羡慕得不得了。

  我算了一下账:如果是种水稻,每亩只有2000元收益,种植草莓的话,每亩能达到3万元。

  2013年,我们农场的面积又扩大了,种植品种由草莓扩展到葡萄、苗木、桃子、枇杷等。农场雇用60多名本村农民,使这些原本贫困的村民收入翻了5倍多。

  我从扬州大学农学院聘请了专业教授来现场指导,还从安徽省六安果树研究所引入了“柱状栽培”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运用到桃、杏、李的果树种植,把现在广泛使用的“开心型”栽培方式改成独杆栽培,相同面积的土地上可以种植3倍数量的树,而每棵树的产量不变,所以,亩均利润提升3倍。

  生活条件好了,村民改变了很多。2013年,给农场提供技术支持的太湖常绿果树研究所送来一批树木,每棵价值50元,只被偷走了几棵,损耗很少。

  自从农业园区搞起来之后,原来懒散的村干部现在全变得勤劳起来。人动起来了,脑子也动起来,村里的发展思路也开阔起来了。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