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80后村官让7岁女孩燃起生命的希望
2015-08-26 15:15:00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张小红 聂露露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李玮,今年29岁,是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燕子矶社区的一名村官,现职务为社区党委副书记。8月24日上午9时许,李玮在中大医院开始了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采集需要维持四个小时,收集造血干细胞的量需要根据受捐者的体重确定,而李玮需要捐赠162毫升。她成为南京第40个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这份珍贵的“生命种子”于当天加急送往苏州,将挽救一名7岁女童的生命。

 

  她是一位善良而坚强的女孩

  祖籍南京的李玮选择西北民族大学就读,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性。

  2008年,她大学刚毕业就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疾控中心成了一名支医志愿者。一年的时间,她接触并积累了很多知识,对参加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有了更多的了解。她说,在大家的印象中,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件很可怕的事情。由于大家不了解它的采集过程,心里有很多的疑虑,所以不愿意、不敢捐献造血干细胞。这就造成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适合的造血干细胞,只能在痛苦中默默等死。

  2009年7月,李玮作为第一批省聘的大学生村官来到社区工作,相继与三户困难家庭结对帮扶。

  2010年,担任团总支书记的李玮参加了区里团代会,就在会议期间她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她说:“那次的场景记忆犹新,都是年轻人在一块儿,热血沸腾,身体好的都报名采样……”

 

  接到通知,她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捐献

  今年5月初,她接到了省、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的血样与一个2008年出生的白血病女孩申请配型检索相配吻合。意外之余,她感到惊喜,在征求意见时,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捐献。她说:“陌生人之间造血干细胞的匹配成功率十分低,只有几十万分之一或者上百万分之一。配型成功,说明我的运气还不错。”开朗女孩心中充满着乐观。

  在随后的三个月时间里,她经历了高配、体检等环节,各项指标完全符合捐献条件。本月初,南京红十字会告知了具体捐献时间,8月19日提前入院,每天两次注射动员剂,为体外采集做准备,24日正式捐献。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位80后的村官非常淡定,并表示积极配合医院的安排,确保圆满完成捐献,让自己的人生阅历留下一次难忘的记忆。

 

  她的举动得到父母的支持

  “我每年都会参加献血活动,是受爸爸的影响。”爸爸坚持献血,差不多也有20年了。李玮清晰记得第一次献血就是跟爸爸一起去的。她说,在家里,父母给了她足够的自主空间,他们认为女儿大了,做出的决定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会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不会大包大揽。因此,当李玮回到家中告诉爸爸妈妈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并未引起很大的波澜,妈妈的一句“能救就救”还是给了她莫大的鼓励。爸爸只平淡的说了句:“配上就去呗,救人一命,是好事。”

  爸爸希望女儿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参加捐献,建议适当增加健身锻炼。从5月份开始,李玮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在提前住院期间,医生每天要给李玮注射动员剂,身体感到酸痛,爸爸总是守护在女儿身边,或讲话打岔,或安慰。

  窗花“福”,悬挂着“千纸鹤”,一块标语牌“点燃生命的希望”,李玮的病房显得格外温馨。这几天,李玮的手机上接连不断地跳出一条条祝语。“伟大的事,从小处做起,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们要学习你身体力行、善于行动的可贵品质,尊重生命、乐于付出的高尚情操,感知社会、勇于追求的朴素情怀。”“我们给身边的英雄点个赞!”“李玮加油,你真是棒棒哒!”

  “从内心来讲我希望配型不成功,因为这代表着能跟我配型成功的那个人没有生病,很健康,那不是更好;但是配型成功了,我也觉得很庆幸,能跟我配型成功的那个人生病了,但我在‘库’里,我可以救她,她有恢复健康的希望。”李玮一段富有哲理的话语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用父亲的话说:“女儿长大啦!”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