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是笑话,老朱家这小子实在是荒唐,养殖蚂蟥还能赚钱?上了四年大学,终于跳出了‘农门’,居然还是回农村当起了和我们一样的泥腿子,这大学还有什么上头呀……”
2013年7月,带着乡亲们的一个个疑问甚至是嘲讽,毕业于淮海工学院海洋管理专业的大学本科生朱文历放弃了在城里优越的工作,在经过大学生村官招聘考试后,回到了他的老家——郭村镇大彭村,担任该村村委会代副主任,同时也开始了他的蚂蟥养殖致富之路。
目标,早在大学校园就锁定
“城里的土地真金贵,上个公厕也得收五毛至一块钱,农村这么多土地,一亩田累死累活也就挣个1000元!”2009年,朱文历在家里喷洒农药时,累极了的他,心里一直这样想着一个问题,如何能够让农村的土地产出最大的效益,那时候的他想到了养殖乌鱼,想到了养殖黄鳝,也想到了养殖螃蟹等特种水产品。
回到学校后,朱文历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自己的老师,谁曾想,老师只向他反问了一个问题:“你说的这些都属于常规的特种水产品养殖,你能不能找到一种鲜活的值钱,同时死掉的也值钱的水产品进行养殖?”
一语惊醒梦中人,老师的一句话,彻底打消了朱文历之前的想法,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一系列的比对之后,朱文历选择了蚂蟥养殖,在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后,朱文历由此开始关注起蚂蟥的养殖。老师也因此专门为他单独提供了一间实验室,用于做蚂蟥的全程养殖实验,以此来收集蚂蟥养殖过程中的各种数据。
实践,与父亲一起先行摸索
2010年,在自己的想法和对蚂蟥养殖的相关资料的收集完成之后,朱文历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但只是在自己提供技术条件的前提下让父亲进行养殖,而不是自己在毕业后进行养殖——因为朱文历知道,如果父亲知道他想毕业后回老家从事蚂蟥养殖,断然不会答应的!
在得到父亲的肯定后,朱文历向学校请了一周时间的假,带着父亲转遍了网络上能够查到地点的江苏全省大大小小30多家蚂蟥养殖场,当年下半年就在老家承包了50多亩地,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地进行了蚂蟥养殖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摸索一下蚂蟥的具体市场行情。
为确保成功,在朱文历的建议下,采用了标准化养殖的方法,在2011年先搞了1000多平方米的水面,全部采用无公害化养殖,尤其是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生物调节,严禁抗生素的使用。而在收获捕捞时,则避开使用一些地方采用的硫酸铜或菊酯类农药等方式,而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捕捞,确保了蚂蟥的质量,当年就收益4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