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高温酷暑天气,顾弘(左)为社区共建单位人员送去清凉饮料。
老小区历来是基层治理的难点。而在江苏省无锡市,有这样一个老小区——滨湖区河埒街道水秀社区,党建创新、便民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居民满意度”测评位居全市第一。今年7月1日,大学生村官、社区党委书记顾弘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
一个基层党组织是如何摘得 “全国先进”桂冠的呢?采访顾弘,话题由此铺开,顾弘的回答很谦虚:主要是抓到了一把‘好牌’”。
何为“好牌”?顾弘解释说,2005年水秀社区党委创立了“零距离工作法”,就是把党的组织体系建到群众身边、服务网络覆盖到千家万户,“零距离工作法”因此被列为“江苏9大基层党建工作法”。此后社区3任书记、4届班子,握着这副“好牌”,认认真真地“跟打”了11年。2015年,社区书记的接力棒传到顾弘手上,他在传承的基础上谋求突破,致力打造“蜂巢型”零距离工作法。
“六角形的蜂巢,是大自然中最稳固、最高效的建筑结构。” 顾弘娓娓道来,原先服务居民主要依靠社区工作人员,责任大负担重。为此,社区新一届党委整合社区党组织、社会企业、公益组织、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居民互助等六方资源,构筑同向集聚、同心运转、稳固高效的社区治理六角 “蜂巢”形态,为居民打造零距离服务的升级版。
在占地1.6平方公里、拥有1.6万居民的水秀社区“蜂巢”内,社区党委充分发挥536名党员的优势,按地域划分网格,组建了9个片区党支部、68个楼栋党小组、208个楼道服务点的“分级巢房”服务体系,对应配备片区支部书记、片长和楼栋义工,负责片区党建活动的开展、社情民意的实时收集和处理。
让党旗飘扬在每个楼道里,社区536名党员都挑起了各自的担子,不管群众有怎样的困难,都能在第一时间帮助解决。87岁的孤老顾宝仁生活有些不便,同住水秀新村188号的几位党员每天上门轮值,为老人洗衣做饭,还有两位医生党员定期为他治疗和护理。老人说,这些党员都是他的亲人。
党员服务居民还开启了“O2O模式”。在线下,党员们登门服务不留空白点,线上则织出一张无形的服务“网”。社区党委副书记蔡娅娜说:“我们打造的智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拥有一家网站、一个微博、8个QQ和微信群……居民每遇难事,只需上线吼一声,就会有人帮忙解决,尤其受到年轻居民的欢迎。”
今年入讯以后,无锡连续下了多日暴雨,在“水秀社区理事会”微信平台上,党员老孙发了一条招募信息,“愿意参加抗洪排涝的请报名。”群友们纷纷冒泡、报名。往年,但凡下大雨,社区一些低洼路段都会积水,今年在社区党组织的动员下,水秀没出现过一起大面积积水现象。
线上+线下、虚拟+实体的服务格局,彻底打通了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居民们小事不用出楼道,大事不用出社区。日前,第八片区一些居民向片区支部书记黄仲珍反映:“低楼层居民没地方晾晒衣服”,第二天,社区党委就召开八片区相关党员、居民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协商解决方案。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由社区选址修建一处公共晾晒场,让片区受益居民轮流负责晾晒场的秩序。
为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社区自治的主体,水秀社区党委开出了一揽子“放权”清单:扶持成立“邻里伙伴自治理事会”,由居民推选理事,对反映集中的治安、卫生、文体、养老等8个方面问题实行自我管理和服务,社区居民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参与或组建自治活动小组。
“小区停车难、一片区16幢楼道环境脏乱差……”一批影响居民生活的老大难问题,通过居民自我管理和服务,得到了妥善解决。老年特色家庭评比、安保巡查督查行动等一批居民自主推出的活动,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养和安全指数。居民钱福明兴奋地告诉记者,“在社区这个和谐的家庭里,我们每个人既是奉献者,也是获益者。”
社区资源有限,水秀社区党委以开放的视野提出了“推倒社区围墙”的理念,引进更多社会资源助力 “蜂巢型”零距离工作法。“一招鲜”的效果令很多人“眼红”:水秀社区竟然引进了金邻居社工之家等100多家社会公益组织、便民服务机构和企业进驻,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贴身服务。此外,还通过共建单位资源共享,联手设立公益集市、义仓和爱心银行等措施,实现服务资源的优化集聚。“做好事有积分,有积分就能享受志愿服务和爱心物资,” 社区专职义工顾雪窈自豪地说,社区推出的配套制度,如同一副催化剂,激活了人们爱心基因。
义务教书法的徐岳皋,便民服务志愿者徐善根,爱心车位巡逻员管德明、被评为“无锡好人”的刘莲……水秀社区催生的一大批爱心使者,树起了一个个道德标杆,主动为社区、为他人的行为蔚然成风,如今社区如同一个大家庭,居民亲如一家人。顾弘指着社区荣誉室新上墙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奖牌,自信而豪迈地说,零距离工作法创新接力赛还将继续跑下去,“致力打造人人心相融、情相连的和谐家园,是我们的初心,更是继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