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泰州市组织大学生村官到优秀村官创业基地参观学习。 梅国华供图
江苏省泰州市日前推出大学生村官工作“责任清单”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级党组织的职责定位和责任项目,做到履职有目标、尽责有担当、考核有抓手,营造了“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落实、叫响工作品牌”的制度环境。
据了解,该市市委组织部下发的“三级责任清单”通知提出,各级党组织要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新要求,在加强组织领导、注重教育培养、严格考核管理、促进干事创业、引导有序流动等方面拿出扎实举措,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培养、管理、使用、创业、流动等方面的责任。同时,把“清单”执行情况作为述职述廉、党建工作检查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定期检查、专项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强化责任落实。对履职不自觉、不到位,基层干部群众和大学生村官反映比较强烈的,上级党组织要予以批评教育直至问责。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三级责任清单”对市(区)党委组织部、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的职责定位和责任项目做了明确规定。其中,市(区)党委组织部的职责定位是对本市(区)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负总责,发挥主体作用,责任项目分5个方面25条;乡镇(街道)党(工)委的职责定位是对本乡镇(街道)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负直接责任,发挥直接管理作用,责任项目分5个方面20条;村(社区)党组织的职责定位是对本村(社区)大学生村官工作负具体责任,发挥协助管理作用,责任项目分4个方面15条。
记者注意到,“三级责任清单”所列责任项目细化具体,操作性强,做什么怎么做一目了然。
市(区)党委组织部承担的责任项目最多,共有25条。其中第2条要求,协调成员单位定期研究大学生村官工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第8条要求,每年至少集中开展1次以“两委”正职大学生村官为主要对象的培训;第10条要求,每3年开展一轮“两委”正职后备“公推月”活动,定期补充更新,使“两委”正职动态保持在村官总数的10%左右。同时,配套出台了百分制考核细则,明确了每一条责任项目的考核分值和考核办法,确保所有责任项目落地见效。
乡镇(街道)党(工)委的20条责任项目第1条明确,党(工)委书记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第18条要求,每年对服务满一个聘期的大学生村官进行逐一走访,加强择业指导,制定流动工作计划。
在村(社区)党组织的15条责任项目中,规定责任主体是党组织书记。要求落实好大学生村官“扎根行动”,确保他们每年联系服务1个村民小组(网格区)、牵头创办或帮助服务1个创业项目、策划举办1个以上文化活动、走访本村30%以上农户、重点帮扶3个以上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对未经组织批准离岗超过3天的,须及时向组织委员汇报等。
为保证“责任清单”顺利实施,该市专门对全市97名乡镇组织委员、街道组织科长进行了培训,以便让他们切实履行好直接责任人、具体操作者的责任担当。
“责任清单”彰显责任担当
本报评论员
在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工作的“链条”上,泰州市给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嵌入了60条刚性责任,职责分工明晰,任务落实到人,层层传导压力,形成倒逼机制,体现了制度创新的行动自觉,彰显了负重前行的责任担当。
今年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部署实施的第9个年头,步入了常态化推进的阶段。“常态化”背景下,一个地方的担当精神和创新智慧如何,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能否出新出彩。与少数地方乏善可陈的现状相比,泰州市推出的“责任清单”管理制度无疑具有导向价值。最近几年,该市连续打出了几张“创新牌”:建立了30多家市级“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室”、在全省率先成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学院”、搭建全市大学生村官论坛平台、推行三级“责任清单”等等。一个又一个“自选动作”,使村官工作在沿着顶层设计轨道前行的同时,凸显了本土元素,展示了 “落地表情”,实现了“格式化”与“特色化”的完美融合。
打造特色品牌,要有担当的使命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如何释放大学生村官这支朝阳队伍的青春活力,发挥他们在脱贫攻坚、基层治理、文明创建中的生力军作用,村官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但组织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因地制宜厚植成长沃土、优化成长环境是各级组工干部的“份内事”。只有以“等不起”“拖不得”的紧迫感和“不尽职就是失职”的使命感,才能把责任揽在怀里、扛在肩上、顶在头上,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烙上可圈可点的个性化标签。
打造特色品牌,要有探索的勇气。大学生村官工作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探索创新的空间很大。个别地方习惯于上面怎么布置就怎么做,鲜见政策落地的创新实践,导致工作推进平淡无奇,长期处于“没有错”但也说不上好的状态。这种不作为的照搬做法,是惧怕承担风险的懒政行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作祟的体现。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看出,那些村官成长得快、成长得好的地方,无不得益于探索创新的内生动力。是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制度设计,托举起一个个村官明星。
打造特色品牌,要有创新的智慧。智慧来自于基层,智慧来自于实践,与其坐在办公室苦思冥想,不如迈开双腿问计于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将他们的诉求、希望与我们的政策规定“对表”,确立问题导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急需解决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从而提高政策指向的精准度和针对性。比如选聘如何更准?培养如何更到位?管理如何更规范?创业如何更有效?问题是改革的信号,问题是创新的方向,只有选准创新突破口,才能挠到痒处、化解难处,最大限度释放创新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