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华西村农业示范园
编者按 9月24日, 江苏省99名大学生村官来到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参加省委组织部举办的“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6天时间里,他们学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感悟了什么?本报遴选其中3篇体会文章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图为顾建兰(右)正在为村民办事
找回了往日的信心和激情
今年是我村官生涯的第7个年头。也许是在基层工作的时间长了,感觉工作的劲头不如当初了,年纪轻轻的就有“吃老本”的想法。
此次来到华西村,耳闻目睹“天下第一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以及在新形势下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理念创新、路径创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仁宝老书记穷其毕生精力、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祉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讨论过程中,我与大家探讨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我们当村官究竟图什么?应当为村里和村民继续做点什么?”
当村官的往事不禁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2009年秋天的一天,我拉着行李箱站在镇政府大院里,满心期待又焦虑地等待领导给我安排工作。前3年,高强度、高要求的工作让喜欢挑战的我感到很兴奋,爱死了这种从早忙到晚的生活,每天都是崭新的,每天都要面临考验和挑战。在我负责土地流转工作期间,我忙着去地里丈量青苗补偿,忙着和拆迁户反复商谈,常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才能回宿舍。睡上三四个小时,又像打了鸡血一般早早醒来,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三年多前,我被安排到全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刘巷村。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与上一个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周只休息半天,村务繁重而琐碎,加上那时女儿才出生8个月,我似乎一下子就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进取心,“上班等吃饭,吃饭等下班”。一段时间后,我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变化,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常会拷问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刚入职时的雄心壮志哪去了?”
在华西村,我看到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是积极向上的,甚至所呼吸的空气都是励志的。“普洱茶不及农民家里的凉水真诚,你的每一个脚步群众都会看到……”老师们讲课的话语也句句中肯,直刺我的软肋。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还与我们做了精彩的互动,有村官问他,“您对我们有什么嘱咐和忠告吗?”吴协恩回答了8个字:“不忘初心,脚踏实地。”
人是需要有信念支撑的。我当初的信念,就是奉献基层,为百姓办实事。我们选择在农村扎根、守望,或许失去了城市的那份精彩,但能零距离了解村情民意,为新农村建设奉献汗水智慧,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份最难得的养料,也是一笔无法衡量的财富。
当前我们邹区镇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期,“十三五”期间要打造一个兼具城市、村镇特点的美丽强镇,需要我们去创新、探索的工作很多。从华西回去后,我将重拾往日的激情,积极投身村务工作。闲暇时,静下心来研究问题,把个人的成长融入镇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中。
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刘巷村副书记 顾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