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会说农家话,能吃农家饭,肯做农家事”。这三句话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南岗乡张薛村书记夏绍济对在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经常讲的一句话。
现年58岁的夏绍济,连续担任四届灌云县人大代表。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干部,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掌握了很多基层工作方法和技巧,村民都夸他是为民办实事的好书记,但更让他自豪的是他带出了4名大学生村官“高徒”。
给想干事肯干事的压担子
2008年2月,夏绍济被组织安排到东徐村任党总支书记,那年他第一次接触了大学生村官陈兵。东徐村是全乡乃至全县出了名的薄弱村、上访村。夏绍济到东徐村时,陈兵已在村里待了一年,当时很多村民都说陈兵再在村里待下去,可能连媳妇都娶不上。面对东徐村的现状,陈兵自己也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渐渐也就没了干事的积极性。一次,夏绍济在和陈兵聊天时发现。他是一个想干事、肯干事的人。夏绍济鼓励陈兵:“在农村工作,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你首先要把身心融到村里,做一个合格的村民,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全村干群拧成一股绳,东徐村就不可能一直差下去。” 在夏绍济的启发下,陈兵的心头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之后,夏绍济和包括陈兵在内的村两委成员,带着“制约东徐村发展的根源在哪里”“东徐村要想发展必须解决哪些问题”的疑问,开始走村入户、多方面听取群众意见。夏绍济告诉陈兵,“在基层走访,要学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农村需要什么?百姓渴望什么?”在走访中,陈兵真实地看到了东徐村百姓面临的诸多难题。夏绍济对陈兵说:“大事做不了就从小事干起,真心实意帮助村民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了不起的大事。”
在夏绍济的鼓励下,陈兵的劲头足了。他每天早上坐着夏绍济的摩托车去村里,在一旁看书记如何处理问题。耳濡目染之下,陈兵对村务工作渐渐得心应手。夏绍济及时向乡党委建议,推荐陈兵担任村支书,自己改任第一书记。陈兵不负众望,先后获得市“优秀大学生村官”、县“十佳大学生村官”和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9年9月,全县面向大学生村官公开选拔副科级干部,陈兵榜上有名。夏绍济也因此获得市“大学生村官优秀指导员”称号。如今,陈兵担任南岗乡党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他说:“我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夏书记的教导,夏书记是我的恩师、人生的引路人。”
图为夏绍济(中)指导村官臧旋(右)种植冬桃
因人而异选择培养方向
陈兵离开东徐村后,2010年东徐村又来了一名大学生村官王禹,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王禹带着简单的行李和一身书卷气到村里报到当天,夏绍济看出了他与陈兵的不同,他是城里长大的孩子,大学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文笔好。夏绍济琢磨了几天,心里想,培养这个孩子不能按陈兵的路走,否则岂不是玉米大豆一起种,耽搁了孩子的前程。一天,夏绍济找到王禹,像长辈一样关心他。在了解到他的志向后,建议他发挥自身特长,扎根基层多多积累报道素材。
慢慢地,王禹开始写一些关于基层的报道,但夏绍济总觉得少了点“农村味”,不够接地气。那时正值冬天,四组村民李陆家因电路老化失火,夏绍济和王禹赶到时,火已被扑灭,70岁的老汉看到自家房子瞬间变成废墟,默默地流泪了。夏绍济二话没说就给王禹一些钱,让他去给老人买些被褥等生活用品。这是王禹长这么大第一次买这些东西,他格外认真仔细,王禹也由此明白了夏绍济说的“接地气”是什么。后来,王禹参与了李陆家危房改造工作,平时和村民一待就是半天,还常常用不熟练的灌云话娱乐村民,村民都喜欢叫他“小王书记”。
2011年初,王禹成功考上了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正因为夏绍济因材施教,才使得这名学有所长的大学生村官实现了成功转岗。
言传身教如何帮扶困难群众
陈建军,赣榆区墩尚镇河疃村党总支书记。八年前,他也是一名大学生村官。工作两年后,被任命为东徐村党总支副书记。他是夏绍济培养的第三位大学生村官。
陈建军回忆,夏绍济书记平时喜欢走访农户。一次,他了解到三组村民李军民的家属患有甲状腺疾病,需要做手术,但由于家庭条件差,手术费东拼西凑也不够。于是,夏绍济几经周折,联系到市医院外科医生,请医生到陡沟医院做手术,降低了手术费用。联系医生的过程,夏绍济让陈建军参与。陈建军说,“夏书记一次又一次往陡沟医院跑,去市医院请医生的执着,让他明白了怎么做才配得上村官这个称呼。”通过这件事,陈建军告诫自己,以后也要像夏书记那样,把群众的事当着自己的事来办。后来,因“团圆计划”,陈建军调回了赣榆老家。尽管他有多次晋升的机会,但他更愿意当好家乡的村书记,像夏书记一样奉献基层。
陈建军向记者坦言,遇见夏绍济书记是他的幸运,是夏书记教会他如何做群众工作,如何和群众打交道,凡事以身作则,遇事迎难而上。这些宝贵经验让他现在开展农村工作少走了很多弯路。
图为夏绍济带领村官参观创业典型灌云县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细心雕琢璞玉的工匠
2015年8月,因工作需要夏绍济被调到张薛村担任村书记。臧旋,90后女生,2015年省聘大学生村官,现任村党总支副书记,成了夏绍济帮带的第四位大学生村官。老夏常开玩笑说,他已经58岁了,张薛村是他工作的最后一站,而臧旋也将是他带的最后一个大学生村官。
夏绍济给臧旋印象最深的便是2016年夏季秸秆禁烧。那段期间,为全面推行秸秆还田,乡镇每亩补贴30元,用于聘请收割机和耙地机。因为是新政策,很多村民有顾虑而不愿意配合。于是,夏绍济带着村会计和臧旋,挨家挨户做工作,每天早上6点在村部集中,然后按组收缴费用。第一天工作最难做,少数群众甚至搬出陈年往事为难老夏等村干部。但不管多难,夏绍济总是耐心细致地解释。臧旋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听着、记着。到下午2点,几个人还没有吃饭,到一户农家时,夏书记让其他人先进去,他在外面抽了根香烟。臧旋当时心里酸酸的,知道书记是累了。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年轻人都吃不消,何况他是年近60岁的人呢。
在夏书记的坚持下,他们用了三天时间将全村的费用都收缴了上来。秸秆禁烧期间,尽管夏书记的家离张薛村很近,可他中午都守在地头,困了就在斜坡旁躺一会儿。也就是从那时起,臧旋才真正明白夏书记为什么受到群众欢迎和尊敬。
短短两年,夏绍济带着臧旋和其他村干部,争取资金修建4000余米水泥渠,解决了灌溉难题;铺设3500米水泥路,将四个自然村连接起来;种植200余棵银杏树,绿化村庄环境;修建村史馆,见证张薛村发展历程;筹备文化长廊,宣传道德文化建设。为了这些项目,夏绍济不知去过多少地方,找过多少部门。
臧旋说:“正是通过这些事情的历练,让我在农村慢慢得到成长。夏绍济书记等村干部们身体力行,为群众干实事、解难事,使我收获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如果说大学生村官是未经雕琢的璞玉,那么夏书记就是细心雕琢的工匠。”
本报通讯员 李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