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锦州一大学生村官驻村故事:村民心里头的"香饽饽"
2015-09-06 10:13: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何 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辽宁省锦州凌海市板石沟乡黄土坎村,在辽西地区很出名。这里有“三最”:区位最偏远,是个“一脚踏三地、鸡鸣啼三市、花开香三疆”的贫瘠小山村;交通最不便,离县城近百公里,即使到乡政府办事,一个来回也要60多华里山路;群众生活最困难,全村400多户人家,贫困户占50%。

  2013年11月,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的刘子龙来到这里任村书记助理。从此他就住在59岁的老支书赵会家。赵会把这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摸爬滚打的日子在本上记了“小账”。日前,记者来到小山村,听老赵头讲起“账本”里的故事。

  ——题 记

  好项目落户穷山村

  2014年4月6日。上午,村里开大会,才知道市里把投资26万元的精准扶贫项目落到了村里,白给每个贫困户两头仔猪和一袋饲料的事是孩子促成的,怪不得这十多天没见到他的影儿。

  这是孩子为村里制定的三年发展规划里的重头戏。

  可一提养猪,大伙最苦恼的是缺本钱,没技术,愁销路。

  也有一些人对“保赚不赔”的好事心有余悸。

  “饲料供应、科技培训、防疫灭病有我们搂后腰。”市扶贫办主任当场承诺。

  “农超对接、肥猪认领都已坐实。”孩子接过话茬。

  “有上头兜底,心落贴了,咱干。”在场的近百号人一下子来了精气神。

  203户贫困户一下养起400多头猪,许多人没想到。我一算账,照现在的行情,户均收入增加1000多块手拿把掐。对一些因病因灾致贫的人家,等于翻了个身。后院的刘文元一年地租、低保等三笔进项加一块儿才2100块钱,刚够老伴打针和吃药的,平时,连斤肉都舍不得买。他对我说:这苦日子要熬出头了。

  那几天,村里大小车辆不断线,一头头仔猪、一袋袋饲料、一张张“明白纸”,挨个送到农家院,那热闹劲儿,比看春节晚会都过瘾。

  今天,我家的喜事连成串:2公里的村路建设项目在家门前开工了,最后60多户群众出行难即将成为历史;孩子争取一台15马力的柴油泵和1000多米管带,我们二十几户的山坡地抗旱播种不愁了;还收到孩子带来的另一份“礼物”,建起的远程教育站点放在我家。

  坐炕头上就能“加油充电”,咱山里人期盼了多年啊!

  我家由此变成了“中心户”,人气指数跟爬山虎似的噌噌往上蹿。

  村民心里的“香饽饽”

  2014年5月18日。天刚亮,我搭孩子车到县城办事。回来咋还往锦州绕呢?

  孩子说,去找学哥给村里安高清电子探头。

  我一听,还真对大伙的心思。

  这两年,偷驴盗马的事没少出。这些大牲畜可是留守妇女和老人们干农活的好帮手。

  在市内,从单洞市场装器材,到锦华市场买电线,再接师傅和买菜,折腾三个多钟头。

  因为孩子借来的破旧桑塔纳油表不走字,车在半道上突然熄火。

  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天又像下火似的,孩子来回步行6里多地,拎回一桶汽油,小布衫都湿透了。

  到村里,他和村干部们攀树、爬墙、扛木梯、照电筒,一口气忙乎小半天,2条主要街道,连我家后院等背街小巷共设立7个电子警察。

  他学哥悄声告诉我,这7000多元的机器设备是个人赊来的。

  我一回想,自从孩子来村,吃亏的事没少干。光为村制作五块公示板、添置党员活动室桌椅、组织群众外出“取经”,少说也得替公家“埋单”2万多块。

  他还带领亲友团为困难大学生刘雪娇捐款4000元。连续两年春节,到3个贫困户家送去米、面、油、肉等年货。

  刚领出的1000多块工资在手里还没攥热乎就“奉献”给了孤寡老人。待群众很“大方”,对自个儿却“抠门”,换季衣裳大都是网购的便宜货。

  难怪,这孩子在村民心里头是“香饽饽”,许多人把他当作“公共财产”,连小学生都买“账”。

  碰巧,今儿个正赶上我生日。晚饭,孩子从邻镇订一个小蛋糕。十来个人围坐在一块儿给我过生日,活这么大岁数,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老伴说,我脸上的老褶子都乐开了。

  这孩子像大山一样实在。

  话又说回来,自打有“警察”站岗,村里连小偷小摸的事都去根了。

  小村官一碗水端得平

  2015年6月22日。将近晌午,村西头的徐老二送来一兜刚打上来的河鱼。

  这事,我心明镜似的。借大学生村官服务站的“光”,帮他家搞起了很有“钱”途的养殖业,头一茬就挣了5000多块……这个情是从那时候种下的。

  时间长了,大伙都知道服务站有“吉祥三宝”:孩子为150户村民发放了一张写有邮箱地址、手机号、住址和四项公开承诺的便民服务卡;10多个人的亲友团经常来助阵;发动30多名市直机关党员干部组成联村包户志愿服务团队,助业、助学、助医、助老活动搞得可欢实了。

  如今,村官服务站成了倾听民意的“瞭望哨”,服务群众的“彩虹桥”。

  根据大家的心愿,孩子把市综改办领导请到村上,使5万元的卫生保洁项目在全乡率先投入运行。

  顺应民愿,孩子一手谋划,在两个产业链上建立了党小组,带动310多名劳力。去年,全村劳务输出增创收入160多万元。

  群众对假低保怨气大。孩子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不到半个月,把32户“人情保”和“关系保”全拿掉。大伙都说:小村官一碗水端得平。

  孩子还起草完善了新的《村规民约》,发到每户家中。

  令乡亲们最难忘的是,2012年村北的小凌河发大水,一下冲毁200多亩地,河道离住家最近的地方不到一里地,每到汛期,大伙儿都提心吊胆。

  为这事,孩子起早贪黑、“上蹿下跳”, 3个多月几乎没着“家”,嗓子肿得说话听不清,还在被窝里哭了两回,看着让人心疼。

  连马乡长都说:“在那节骨眼上,一般人早打退堂鼓了。”

  现在,总投资80多万元的护岸堤坝工程已经施工了。

  这真是:“村官住在小山村,就像幸福来敲门。”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