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青川县曲河乡银洞村党支部书记张正浩是个大学生,在银洞村群众眼里,他们这个大学生“支部书记”可与其他村官不大一样,他可不是只到村里“镀镀金、发发钱、修修路”,一到银洞村,张正浩就在这里逐渐扎下了根。
大学生村官张正浩成了“诉苦书记”
曲河乡银洞村是全乡重点贫困村,全村186户451人,贫困户有43户120人。村里对于张正浩的到来,群众充满了不信任,他一个大学生会安心在穷山沟里工作吗?
当下,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精准扶贫成为张正浩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张正浩通过走村入户,摸排走访,建立一本“扶贫日记”,对自己“管辖”的群众做到知根知底,将帮扶单位的帮扶责任人与扶贫户一一挂钩,对每户“量身定做”进行详细的规划。
青川县教育局是银洞村的结对帮扶单位,每当向帮扶单位介绍贫困户情况时,张正浩成了“诉苦书记”,尽力向帮扶单位争取的支持。通过不懈努力,争取到帮扶单位对银洞村每户贫困户800元的沼气建设补助资金,再加上政府每口沼气池补贴2000元,建沼气池、改厕改圈的问题就落实了。
“建沼气池有政府补贴和帮扶单位帮助,资金的问题解决了,群众自己只用投工,就能用上清洁的能源,也解决了改厕改圈等问题,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张正浩说。
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上,张正浩卯足了劲。年初,200万中央彩票公益基金到位,他带领群众开始着手整修8.77公里长社道公路和村民入户路。银洞村白果树社82岁的贾正明老人说,我祖祖辈辈居住在银洞沟,一辈子都在修路,肩背手刨,希望修出一条出沟公路。现在党的政策好,有张书记带领我们争取项目资金修路,半年时间完成我一辈子的修路夙愿。
张正浩帮扶马玉清,指导产业规划
对于自己帮扶的贫困户马玉清,也是村里最贫困的一户,帮扶压力最大,张正浩更是倾注了大量的精力。马玉清丈夫因病欠下9万多元债务,还是离开了家人。马玉清现已年满60岁,自身患慢性冠心病,儿子在外成家难得回家,目前与92岁高龄的父亲相依为命。目前,马玉清居住的房屋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土坯房。
丈夫离去不久,马玉清在干农活时,摔伤右腿,几乎花光家里全部积蓄,家中的事务及一日三餐全靠嫁到邻村的妹妹照顾,到油菜籽收割的季节,没有劳动力,只得眼巴巴看着着急,张正浩得知这一情况,组织村社干部帮马玉清一家抢收,5名村社干部利用3天时间完成收割。
根据该户的实际困难条件,张正浩尽力为他们申请各项民政救助。为马玉清家2人办理了低保、基础养老金,父亲享受高龄津贴和临时生活救助。通过争取各项补助,基本保障了马玉清的基本生活。张正浩根据实际,结合扶贫规划要求,对马玉清进行了合理规划。张正浩指导马玉清完成饲养跑山鸡50只,种魔芋1亩,核桃2亩。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家里只她和父亲两个人,没有精壮劳动力马玉清还是显得信心不足。张正浩帮她算一笔账:院坝硬化30㎡约1200元,改厨18㎡约1500元,改厕5㎡约1000元,改圈30㎡约3000元,墙粉白40㎡约1000元,庭院绿化6㎡约500元,入户路35米约5000元,而根据我省相关扶贫政策,每户贫困户在基层设施建设方面有10000元左右的补助,根据上述规划,自己只花费3200元左右,在家就能把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好,又能把补助资金挣到,一举两得。无劳动力是制约该户脱贫的关键原因,张正浩多次与她沟通,说服让其子回家完成。
张正浩检查验收入户路、院坝硬化
对今年银洞村整村脱贫张正浩充满信心,按照短中长产业规划,短期产业魔芋新增700亩,每家每户基本完成,目前正在规划中长期产业,去年11月份新增茶叶300余亩,全村茶叶面积达到1000多亩,今年上半年完成核桃栽植370亩,新规划450亩有望下半年实施。
对于为什么不在乡里坐办公室当乡官,而要在穷山沟里当“两脚泥”的村官?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正浩想了想说道:“刚参加工作就在办公室,缺少基层工作经验,想让自己能有机会带领群众致富奔康,早日能脱贫致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消群众对我的疑虑”
眼下,精准扶贫成为贫困地区最重要的工作,广大干部进村任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正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