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大学生“村官”无非就是帮助村上写写材料、打打字、打扫一下卫生等一些简单的差事,带着这种疑问,我们来到到石马镇芦家台村,想从这里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真实生活。
走进芦家台村委,我们并没有见到“村官”的身影,村委会副主任宋作全介绍说,小李到学生家中家访了,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回来。我们感到纳闷,怎么“村官”还要到学生家中家访呢,经宋主任解释我们才明白,原来小李在村上义务办起了“青苗”小课堂,今天得知一个学生家长刚从外面打工回来,就急匆匆的赶过去了。现在,小李利用业余时间,把村上所有小学生集中起来,每天下午学生放学后为他们辅导功课,周六辅导一天,宋主任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说现在像小李这样不怕吃苦,工作积极认真的孩子不多了,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我们说的小李就是今年新录用的山东省选调大学生村官李炳春,石马镇芦家台村党总支书记助理。经过多方了解,我们对小李有了初步认识,通过与小李交谈,我们对大学生村官有了更深的了解。小李自幼生长在农村,对乡村的发展十分关注,短短三个月,实现了从“大处着眼”到“小处着手”的蜕变,找准了自己的工作方向。
摩托车上寻找“美丽乡村”
刚刚大学毕业的小李怀着满腔热血来到芦家台村,一心想着如何为本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做贡献。经常带着墨镜,骑着摩托车在村子里游荡,由此得名“摩托哥”。看着村里有大片的闲地,就想在这方面做文章。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小李通过网上学习,对莱芜城岭村的开心农场、乐疃村的新农村建设以及中郝峪村的农家乐乡村游产生了兴趣。利用周末的时间,骑着摩托车到这些地方实地参观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小李逐渐感觉到,要做成一个项目没有自己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资金哪里来,宣传谁来搞,项目如何运转,能否给村民带来实惠,这些问题绝非一个刚毕业的毛孩子能掌控的了的。在理性的思考中,在与领导、同事的交流中,慢慢的,小李的心沉了下来。
“溜达”中贴近村民,找准工作方向
小李摘下了墨镜,穿上运动服,不再骑摩托车,时常来到村里“溜达”。乡亲们见到这个脸生的小伙子难免有些诧异,小李就主动上前自我介绍:“大爷、大娘好,我是咱村上的大学生村官,叫我小李就行。”顺便把自己设计的名片递上。看到在晒玉米的大爷,急忙上去帮着翻玉米;遇到打工下班的乡亲便主动上前打招呼;见到路边摆摊的大娘也经常和她们拉呱。不知不觉中,村里已经有好多村民知道咱村来了个小伙子村官叫小李,在不知不觉中,小李放下了最初的凌云壮志。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小李对村里的产业结构、人口情况、村情民意有了初步了解,特别关注到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小孩多由祖辈照看,处于半留守状态。由此想到孩子的作业能完成吗?小李来到学校,找到孩子们的班主任了解芦家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成绩。结果可想而知,大多数老师反映芦家台的学生很聪明,但作业几乎不做,成绩偏差。此时,小李想到自己能不能帮孩子们辅导功课,让家长和老师放心,小课堂的想法出现了。
奔波中创建“青苗”小课堂
有了想法,就要行动起来。小李首先把自己的想法向村“两委”成员做了汇报,大家都很支持,认为这是个好事。通过网上学习,了解到八陡镇有个增福小课堂,是由2013年大学生村官朱晓雪开办的,小李利用周末时间两次来到增福小课堂学习经验,这位师姐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小李,并且非常支持。小课堂进入了筹备阶段,入户走访,收集建议,张贴通知,报名确认,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小课堂于10月26日开课了。开课第一天,全村25名小学生来了23名,家长30名,小李用地道的方言向家长、同学们介绍小课堂的性质、目的以及运作管理,家长们看着这位年轻但稳重的老师,非常放心的把孩子交给他。最后,全体家长、同学照了全家福,小课堂正式开课了。之所以把小课堂命名为“青苗”,是因为村委会门前有一片绿油油的麦地,冬日里生机勃勃,给人以希望之感。孩子们就像“青苗”,在阳光雨露的呵护中茁壮成长,我们希望每一株“青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做成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这件事。小课堂已经开课三周,小李每天都会准时来到村委会给小“青苗”上课,周六全天上课,中午备课加批改作业,忙的经常没有时间吃饭,为了“青苗”能茁壮成长,小李也是蛮拼的。短短三周,一年级孩子们的班主任说明显感到了芦家台小孩上课纪律、学习习惯都有很大改进,“青苗”小课堂确实发挥了作用。在保证家庭作业高质量完成的同时,小李结合“德智体美劳”开展趣味活动,为“青苗”的茁壮成长施肥。小李在帮助“青苗”学习之余更加关心他们的生活,经常入户走访,了解家庭情况,通过努力,给四名家庭困难的孩子申请补助。
在小李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务实,是奉献。小李说,不管有多累,只要听见“青苗”们用稚嫩的声音喊:“李叔叔”,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短短三个月,小李从心比天高的毛头小伙子变成了一名务实肯干的合格村官,实现了从“大处着眼”到“小处着手”的蜕变,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信任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