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夏镇街道从“三定任务、双岗定责、轮岗交流”三个方面搭建平台,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拴心留人”培养锻炼机制,助推“村官”提高素质,迅速成长。
“三定任务”培养锻炼能力素养。一是“定制度”强化约束管理。制定了《夏镇街道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办法》,完善了“村官”到村工作纪律制度、工作日志制度、民情走访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请销假制度、考核制度等,用制度来约束现有4名省级、26名县级“村官”的行为规范,做到检查有内容,考核有依据,促使“村官”能立足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充分发挥自身知识优势,建设新农村。二是“定任务”明确奋斗目标。该街道采取定目标、压担子、给任务三种硬办法,督查督办他们主动干工作,最大程度的信任促使他们发挥特长,放开手脚,大胆工作,真正让他们在有限的两年时间内学有目标,干有所获,提升素质,增强能力。三是“定时限”提升独立工作能力。对所分配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街道都提出了明确的完成时限、标准和要求,要求他们完成每一项工作都要从听汇报、谈思路、提问题、谈见解四个方面认真做好沟通汇报,迫使他们认真对待和高标准完成每一项工作,在工作中提高独立工作能力。
“双岗定责”充实自我成长空间。大学生村官属村级特殊岗位,不是村级干部,也不是街道工作人员,为避免乡村监管缺位,街道党工委分别在街道、村两级“设岗”,以月为时段,用“三个三分之一”时间分别安排工作,细化任务,充实自我。一是用三分之一时间协助所在村工作。要求“村官”每月必须在村工作10天以上,协助村两委搞好发展计划、落实村级工作,与群众同吃同住,了解农村实情,做好群众服务,维护农村稳定。二是用三分之一时间掌握街道政务工作。借助“村官”掌握的电脑、法律和知识优势,要求“村官”每月必须抽出10天时间以上,协助相关部门做好文字写作、公文处理、档案管理、远程教育等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接受锻炼,在忙碌中锤炼自我,在锻炼中健康成长。三是用三分之一时间强化理论学习教育。结合全党正在各级开展的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充分发挥“村官”的理论优势,为党员干部做党课辅导,为他人“充电”、为自己提高。
“轮岗交流”吸取农村工作经验。一是实行轮岗见习。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安排“村官”在组织办、党政办、财政所、社保所、司法所等多个岗位开展业务锻炼,在“村官”助理岗位开展便民服务、民事调解、政策法律宣传等具体工作中接触群众思想、了解基层实情、吸食农村精华,在实践中积累群众工作经验,增强做农村群众思想工作、处理基层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开展结对帮扶。街道党工委分别确定2名副科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包帮联系培养2名“村官”机制,随时指导帮教工作,定期交流汇报思想;并结合“四百活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有计划的安排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孤老残弱群众、老(困难)党员、老干部结对联系,引导发挥自身特长和专业优势,定期开展政策法规、致富信息和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助推“村官”在农村实践锻炼中提高素质,迅速成长。
该街道通过搭建的“三个平台”,大学生村官队伍找到了发挥专业特长与促进农村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处事更加沉稳干练、思维更加缜密成熟,农村工作的本领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2014年街道村级(社区)换届,共有29名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进入村级(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变身“领头雁”带领村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