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泗水县村官鲍清华:离任时,村民舍不得放她走
2018-10-19 09:30: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朱仙娉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清晨,天还没有放亮,山东省泗水县圣水峪镇工作人员、南仲都村原大学生村官鲍清华就已经骑车下了村。尽管已经离开了南仲都村,但她仍然隔三差五要往村里跑,或是帮村民跑跑腿处理一些事务,或是帮助村里的扶贫、旅游等项目报送一下材料。日前,记者跟着鲍清华回村走访贫困户,她边走边说,只要能让父老乡亲的生活一天天变好,她起早贪黑忙一点算不了什么。

  站在村里的花溪木桥上,鲍清华指着一片片如画的风景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一片坑塘,那边以前是片河沟……”在她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南仲都村土地贫瘠,村民的收入过去很低。说起2015年8月自己刚到任的情景,鲍清华有些不好意思,“去镇政府报到,看到那些办公室都是平房,还摆了一排烧水取暖的炉子,我当时有点‘蒙圈’,想过农村条件会不好,但没想到会这么差!”

  村里的条件就更差了,南仲都村没有一处可供村民休闲锻炼的广场,村民的房子多数很破,“有的人家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床,有的房子抬头就能看到天……”鲍清华感到很震撼,那是她第一次离“贫困”这么近,也是第一次强烈地渴望帮助这个村子脱贫。

  走在南仲都村的水泥路上,鲍清华说有种回家的感觉。迎面而来的村民见到她,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有的还拉着她的手,邀请她去家里坐坐。鲍清华也是一路“叔伯”“婶子”“大爷”地叫着。村民张大爷告诉记者,别看鲍清华是大学生,她放得下身段,没有架子,他们都把她当成了村里人。

  然而,鲍清华却告诉记者,得到老乡们的认可,其实并不容易。刚到村那年,村民们对她很排斥。于是,她主动下到田间地头,和农户一块劳动,去镇上时帮乡亲们跑腿,时间长了,开始有人叫她“闺女”,念叨“咱小鲍”,慢慢地,才成了村里人。

  穿过充满着乡村气息的文化广场和整洁的街道,记者跟随鲍清华来到了南仲都村的村委大院,偌大的一间会议室里,墙角的一张办公桌和一台电脑就是鲍清华工作了两年的地方。

  “上级党委的关怀和政策都有了,我们就缺这么一个有文化有干劲又有能力的小青年。清华从不嫌我们条件差,200多亩地、五六十个大棚的农户信息,都是她一个人下地去搜集来的。”年近60岁的村书记姚洪告诉记者,鲍清华是村里唯一一个精通电脑的人,申报各种扶贫、旅游开发项目都需要做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文字材料,鲍清华都“承包”了,每个项目的策划书都做得有模有样。

  得益于各种扶贫旅游开发项目的落地,现在村里进大棚干活的贫困户平均每人每天能收入60元,一年下来可以赚到6000元左右。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参与分红,一年也分到2000多元。村里还搞起了光伏发电项目,这一块,又可以为每户年增收4000元左右。

  在村部短暂停留后,鲍清华又来到贫困户高梅英的家中走访。和往常一样,鲍清华询问了高梅英的身体状况。高梅英久病缠身,儿子和丈夫都已离世,鲍清华到村后,给了她很大帮助。“帮我申请了低保,看病吃药有减免,躺在床上,每年还能分红六七千。”高梅英眼睛有些湿润,她从没想到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据了解,南仲都村有43户贫困户,每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措施、脱贫时限,鲍清华都熟记在心,并为他们分别制作了脱贫方案。

  另一位贫困户姚运代2015年贷款建起草莓大棚,没想到,一场大雪压塌了大棚。鲍清华得知情况后不顾雪后路难走,多次跑到镇里、县里相关部门想办法,帮助姚运代重建了大棚。如今,姚运代一年能有四五万元种植收入,日子慢慢也好了起来。“这么好的闺女,我们真舍不得放她走,还想看着她从村里出嫁呢!”姚运代说。

  2017年7月,鲍清华结束村官任期,转岗来到镇政府工作。不过,她始终想着村里。“只要村民需要我,我就会跑去为他们服务。”鲍清华说。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