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琪(左)和村民在一起。 吕晶摄
刘玉琪是一名大学生“村官”,现任子洲县马蹄沟镇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2009年,他从渭南师范学院人文教育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官”,2011年当选为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六年多来,他通过自己创业,带动村民创业致富,为全村人民闯出一条创业致富的新路子。
只身创办獭兔场 三年利润数十万
段家湾村交通条件相对比较好,307国道、青银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总土地面积为1980亩,有263户846人,常住人口400人。2009年之前,全村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当时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
刘玉琪担任村官后,面对村里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决定自己先创业,进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带动全民创业、共同致富。“我依托村里土地广、饲草多的资源优势,瞅准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方向。”刘玉琪介绍着自己的创业历程。2011年5月,他率先在村里办起了一个獭兔养殖场。当时,他的创业招致了许多村民的不理解和不信任。群众议论纷纷:“一个大学生会养兔吗?”“养个兔子能致富吗?”
“面对这些质疑,我也曾动摇过,但我最终还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我觉得我的这次创业不仅仅是我自己的一次创业,更是如何带领农民群众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的一次试验。所以,我特别珍惜这次创业机会。”经过六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獭兔场掘得了“第一桶金”。第一批獭兔销售收入达到两万多元,利润近万元。2012年,獭兔场销售收入达到10万元。2013年,销售收入达到15万元。2014年,刘玉琪以自己的獭兔场和村民自愿的原则为基础,成立了新农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他又进一步扩大规模,修建了新的兔舍,养殖规模达到7000只,年出栏獭兔1.5万只,年收入可达35万元。
带动群众齐创业 扶贫帮困干实事
刘玉琪创办的獭兔养殖场,从起步到发展,从发展到壮大,从壮大到致富,群众都亲眼所见。这一活生生的例子远比空洞的说教更管用。
“在我的示范带动下,我们段家湾村的养殖企业一个接一个地在全村发展起来。”刘玉琪看着村民们干劲十足,心里十分高兴。
到去年底,段家湾村已有规模养羊场2个,年出栏羊3000只左右;有养猪场2个,年出栏200头以上;有獭兔养殖场2个,年出栏1.5万只以上;有大型机砖厂1个,年出售砖块300万块。全村新建蔬菜大棚17个,培育苗木300多亩,有种植大户达2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起2009年增长了近2倍。
近年来,段家湾村“两委”班子制定了扶贫帮困计划,确定全体党员、干部、致富户每人帮扶一户贫困户,重点从市场信息、生产技术、产品销售上予以帮助,将帮扶对象落实到每个党员干部身上,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去年,村上积极争取了10万元资金,维修了村里学校的9孔窑洞,解决了本村和相邻3个村学生上学难题。村里拿出多年节余的6万元,维修通村道路1000米,新修生产道路2000米,并争取资金,在村主干道和活动场所安装了28盏太阳能路灯。“正是我们办了这些为民的实事,才使得我们村‘两委’班子‘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
重视人才是关键 特色产业促发展
一路辛劳,一路收获,一路探索。刘玉琪在工作中,时常思索着如何做好农村的各项工作。“这几年工作中,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强组织、重人才、抓产业。”
刘玉琪认为,所谓“重人才”就是要在农村培养和引进更多的“能人”,发挥“能人”带动效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村上吸引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返乡担任村干部;另一方面特别注重对村干部的培养。就他个人而言,任职以来,他先后参加了中组部、农业部举办的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培训班;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和陕西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等。“这些培训,对于我坚定信心、开阔眼界、理清思路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所谓‘抓产业’,就是要立足村情实际,挖掘优势资源,以特色产业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去年,子洲县开展了“全民创业”活动,鼓励和扶持更多的农民创办企业、发家致富。段家湾村积极响应县上的号召,开展了以“培养新农民、培植新产业、实现新发展、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刘玉琪亲自给村民宣讲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催生了3户创业户。
刘玉琪感慨地说:“回首六年多的‘村官’经历,我的体悟是,在农村说一箩筐好话,不如办一件好事。村干部只有实实在在为民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惠泽于民。如今,我不仅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农村做长、做强、做响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