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宝鸡市陈仓区积极探索创新大学生村官管理培养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把他们当作优秀人才来对待、当作后备干部来培养,着力健全教育培养、激励保障、管理考核、有序流动四大机制,助推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干事创业,使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健全教育培养机制,提升村官能力水平
一是注重岗前培训。围绕新农村建设长远战略目标,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区干部队伍培训整体规划,对新任大学生村官,及时组织涉农单位、优秀村干部从区情实际、新农村建设现状、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做一名优秀村官等方面进行集中培训和座谈,为他们发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手册》、《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手册》等资料,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农村、适应岗位、进入角色。
二是开展经常教育。邀请省市有关方面专家,每年集中开展1-2次SYB创业就业、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心理健康辅导、公务员考试应试技巧等专题教育培训,组织开展以“成功奋进、对话交流”为主题的“村官论坛”活动,还组织他们到野外训练基地,开展拓展训练,增强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
三是积极引导帮带。引导大学生村官“拜师学艺”,向村干部学方法、向党员学奉献、向群众学做人,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直接帮带,做到开展工作带在身边,重要活动引导参与,安排任务有的放矢,培养处理村级事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有计划地安排任职一年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到区、镇有关部门进行为期1-3个月的轮岗锻炼,努力提升他们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
二、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村官工作热情
一是政治上关怀关心。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组织培养、帮扶帮带,及时将9名同志吸收入党,鼓励工作优秀、群众认可的15名大学生村官转任为村党组织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先后有10名同志被表彰为省、市、区优秀大学生村官,8名同志被表彰为全市优秀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
二是思想上悉心引导。建立“三级321”大学生村官帮带制度,三级,是指区(区委组织部)、镇(镇街党(工)委)、村(村、社区党组织);321,即区委组织部部长、分管部长、基层办副主任,镇街副书记、组织干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大学生村官的帮带责任人,定期走访大学生村官,听取工作汇报,指导工作开展,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待遇上优化保障。积极协调财政、医疗、保险等单位跟进服务,每年及时为大学生村官办理工资卡,按最高额度办理养老、医疗等保险,垫资为每人发放2000元安置费。在全市率先设立1200-1500元的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奖,对转任为实职村干部岗位的大学生村官,每月新增发300-400元生活补贴,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组织的关爱。
三、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引导村官认真履职
一是强化日常管理。推行大学生村官正常上下班、考勤和请销假、驻村工作、定期交流、长期帮带、工作日志和正常退出等十项制度,明确区、镇街、村(社区)的管理职责,实行大学生村官每周一、周五到镇街政府参加机关例会并签到管理,区、镇采取查看考勤记录、工作日志、固定电话查岗等方式每月对到岗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并将抽查结果和每年在村上工作的出勤率纳入年终考核。大学生村官每天要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如实记录在工作日志中,于次月5日前报送所在镇街党(工)委,由镇街党工委副书记签字并加注意见,每月至少向区委组织部报送一条工作信息或心得体会,每半年报送一篇调研文章。
二是强化制度管理。全面推行大学生村官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年初进行公开承诺亮诺,年终开展民主评议,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并将评议结果作为年终考核格次的主要依据,提升了管理效能。全面推行民情日记、工作调研、工作日志等制度,动态掌握大学生村官工作学习情况。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团支部,建立QQ群(村官联盟),为他们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成长搭建平台。
三是强化考核奖励。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档案和工作台账,完善考核考评办法,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对他们履职情况进行检查督查,强化日常管理。把工作实绩与考核奖励挂钩,依据年终考核结果兑现考核奖,优秀的每人每年发放1500元,称职发放1200元,不称职者不享受,激发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
四、健全有序流动机制,促进村官多元发展
一是鼓励考试招录。及时提供公务员、选调生、振兴计划等各类人才招录信息,支持任职两年以上、表现突出、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参加定向招考,先后有50名招录为公务员、教师、基层政法干警和国有企业员工、1名考取了博士公派赴美留学。
二是注重选拔转任。把大学生村官作为优秀人才、后备干部来培养,区上在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招聘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优先将大学生村官纳入视野,先后有3名被公开选拔为镇街副职领导、10名被招聘为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工作优秀、群众认可的8名大学生村官转任为村党组织副书记、2人选任为村委会副主任等职务。
三是扶持创业富民。协调区财政、人社等部门,设立了500万元的创业基金,安排20多名创业成功人士与60多名大学生村官结成对子,采取培训指导、资金支持、项目捆绑、示范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扶持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带领群众致富。全区先后树立了李攀、杨晓龙、王刚等多名创业富民先进典型,尤其在村官李攀的中华野香猪养殖基地受灾后,区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从资金、用地、规划等方面,为其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服务,保证了异地重建项目的顺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