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村官用智慧为基层党建注入新动能
2017-11-06 09:30:00  来源:三秦都市报  作者:文/郝文锦 记者石喻涵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大学生村官贺敬尧

  

  大学生村官拜容杰

  

 大学生村官马琪

图/记者陈飞波

 

  “一个学生娃,到村里能干啥?”最初,农民群众心底的一个个问号,如今已变成由衷的感叹号。

  下基层、接地气,虚心拜人民群众为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舞台上,大学生村官们褪掉了书生气,演绎起全新的角色:政策宣传员、远程教育信息员、村务服务员、农技推广员、民情收集员、法律协调员……如同一个个活力因子,他们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古老的乡村。

  数据显示,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中进入村“两委”班子的有53203人,占总数的51.9%。这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队伍,正成为基层党建创新的骨干力量。他们顺应时代要求,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为农村各项工作注入了新动能。

  村里的党建走在了全镇前列

  拜容杰来到渭南大荔县韦林镇泊子村第一天,就和村支书赵小军一块,带领全村党员进行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伴着雄壮激昂的《国际歌》乐曲声,整齐而又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在泊子村的上空回荡。拜容杰说,那一刻,她由衷激动,感觉非常神圣。

  两个月后,她从预备党员转正时,支书赵小军组织党员们举手表决,全票通过。“农村党员中,如果有意见人家就不会举手,大家能都举手,说明对容杰的工作是认可的。”

  两个月的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拜容杰笑着说:“就是工作的时候嘴甜一点,叔啊姨啊的叫着。看见村民了主动打招呼,聊天。”

  别看拜容杰是来到泊子村的第一位大学生村官,她能和大伙打成一片。村民们叫她“容杰”“杰娃子”。赵小军说她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每个月的5日和20日,是村上的党员活动日,也是拜容杰主要负责内容之一。除了宣传和村民们息息相关的政策,还会给大家通报一下最近全国发生的大事。

  在泊子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排蓝色的文件夹,上面写着党建美丽银行、党员信息管理台账、村级各类台账、三会一课等。“这些都是我整理的。”拜容杰介绍。

  用赵小军的话说:“农村人对电脑不是很精通,以前这些东西都没有量化,能做到七八分的标准已经很不错了。容杰来了之后,从打印到整理,我们村是全镇第一个把资料准备齐全的。”

  拜容杰管理起流动党员来有一套。“我把所有在外地的流动党员建了一个微信群,村里有什么事我都会在群里通报。平时也会主动和他们聊天,让他们觉得‘村上有党组织在关心我’,不管走到哪,凝聚力都在。”

  赵小军清楚地记得,当初因为脱贫攻坚表格的事情和村民王永红吵架。事后他很后悔,“他是二组组长,也是入党积极分子,是我们的重点培养对象,农村有个入党积极分子不容易。”但是,赵小军还是想不通,为什么入党积极分子所管理的村小组,脱贫攻坚的资料排倒数。

  拜容杰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她来到王永红家中,一进门就叫“叔”。她说得很实在:“叔你想,咱村上工作做不到前面,支书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咱俩关系好,我给你说句实话,你那个资料我也看了,确实做得不到位。你平时忙我也理解。但是你不能干了一半说不干了么,都在村上这么多年了,咋还记仇呢。”

  王永红听到这话笑了:“行了,不说了,吃完饭你帮叔一块弄。”

  “没问题。”

  韦林镇党委副书记马燕坦言:“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一个大学生就不得了。”

  最近,拜容杰又在带领党员们学习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所谓乡村振兴,不只是改变物质生活,还要符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这一战略为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要和村民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建设更加美丽的泊子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建促脱贫村里人人有产业

  记者见到贺敬尧时,他正在村里新建的大棚旁帮村民平整道路,熟练的动作像一个干惯了农活的庄稼汉。

  “他是2014年来的我们村。刚来时我还想,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城里娃娃能干啥。没想到小伙子一点都不娇气,没多久就和村民打成一片,干活也利索。2015年还当上了村支部副书记,成了我的好帮手。”延安市甘泉县劳山乡林沟村党支部书记李锦富说。

  为了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林沟村党支部通过向乡党委争取,在前土黄沟村民小组建起了双膜大拱棚34座,吸纳贫困户发展大棚蔬菜产业。

  贫困户任庭兰就是受益人之一。她站在自家大棚前高兴地说:“村里说,只要种菜,每户一人可以补贴1000元。”这么好的事,任庭兰一开始并不愿意,没有种植经验,担心蔬菜种不好,万一种出来卖不上价钱咋办?

  她拉着贺敬尧给记者说:“要不是小贺,我这事可能就黄了。”

  原来,贺敬尧见大家积极性不高,便主动找到乡上领导,说他愿意带头种大棚,以解大家的后顾之忧。他承包了10个棚,东拼西凑付了一年2万元的费用。

  当年5月底,村上大拱棚全部建好了。农户们一看拱棚建得这么好,也从其他地方打听到种大棚能赚钱,便纷纷跑来说要种大棚蔬菜。没几天,建起的拱棚便分发完毕。几户没要到拱棚的农户找到了贺敬尧,表示也想靠着大棚发展致富。贺敬尧毫不犹豫地把建好的9个棚让给农户,自己只留了1个。

  贫困户王雁丽大老远看见贺敬尧,就往她家里拉,说要请他吃饭。“我和老伴上了年纪,出去打工也没地方要。在家待了半年多,没收入,心慌的很。小贺到我家给我说让种香菇,又找合作社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现在种得很顺手,还挣了钱。不仅能脱贫,家里还有了结余。”今年,王雁丽家种的4000棒香菇,卖了7000多元。

  如今,林沟村户户有措施、人人有产业。“把赚钱的机会留给村民,这才是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做的。”贺敬尧说。

  谈及刚刚闭幕的十九大,贺敬尧说报告每一句话都让人振奋:“特别说到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那里时,这让作为最基层的我感受到党中央对农村的高度重视,也让我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我更要在岗位上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发挥所学到的知识,结合村中的工作实际,服务当地群众,奉献自己的热情,让自己的青春在这片热土得到充分的展现。”

  村民增收了更信任党支部了

  “海棠园村党支部,帮助党员把社建;学生村官是马琪,有机大米做宣传;带领农户把钱挣,风险都由社里担。”这是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村民刘大华为海棠园脱贫攻坚工作编写的顺口溜里面的一段。

  说起大学生村官马琪,刘大华不由得竖起大拇指:“小伙子,好!”

  在马琪带领下,记者在海棠园村转了一圈。到处都是金灿灿一片,白墙青瓦房,路灯整齐地排成一排。“这里以前是撂荒的水田,周围也都是土坯房。”

  2015年初,马琪发起成立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三年来,不断把贫困户吸收进合作社,通过免费发放谷种、肥料、技术指导,稻谷成熟后统一回收、加工、销售这种模式,带领他们发展产业来致富。2016年仅有机水稻种植一项,种植面积就达到421亩,覆盖74户贫困户。

  “我加入了有机大米合作社,去年种了6亩水稻,卖了15000多元。”海棠园村贫困户廖柏成高兴地说。老廖家里共3口人,儿子常年在外,老两口都60多岁了。他本人还患有冠心病、心脏病、肺结核等疾病。自合作社成立,廖柏成就加入合作社种植水稻,在2016年仅此一项就赚了5000元。

  最近,他正找马琪商量,要把种植规模再扩大一点。

  “党支部 合作社贫困户”这种党建脱贫模式如今已在海棠园村生根发芽。“过去我们发展产业,老百姓总是怕卖不出去,现在有了合作社,农产品的销路、技术再也不用担心,风险减小了,收入增加了,群众更加信任党支部了。”村支书陈明奎说。

  马琪说,党支部的帆推动合作社的船,载着贫困户的梦,共同奔向幸福的新航线。“我相信,在这种模式带动下,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能脱贫致富奔小康。”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