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明查看番茄长势。
陈国明为母亲洗脚。
在山西省黎城县,提起陈国明的名字,可谓鼎鼎大名。名气来自于他的命运多舛,18岁父亲病逝,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照顾高度智障的妈妈的重担;名气更来自于,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他依然不忘反哺群众,带着妈妈去当村官,历经磨难发展蔬菜产业、解决村民就业,为一个穷村带去了致富的希望。
8岁开始,
他挑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一支《酒干倘卖无》的歌曲,时不时从陈国明的手机中传出。在陈国明任职的黎城县东阳关镇东黄须村,有一个阴暗、潮湿的看菜棚子。8年来,陈国明和他的妈妈就蜗居在这里。陈国明,中等个头,身材瘦弱,让人很难相信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年轻人,却撑起了一个家、一个穷村。深深的几条抬头纹,讲述着他的努力和艰辛。
1986年,陈国明出生在东阳关镇苏家峧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体弱多病,母亲患有先天性智障,“智残一级”是个什么概念,幼小的陈国明不明白。他只知道,父亲承担了家里所有的活,母亲炒菜做饭、缝补洗衣一概不会,连个人卫生都做不了。
为了减轻父亲负担,从8岁开始,陈国明便挑起了照顾母亲、妹妹、洗衣煮饭的重担。由于个子小,每次做饭都得踩在板凳上,洗菜、切菜,趴在锅灶前生火煮饭。
尽管生活如此艰苦,但陈国明始终很努力地学习。2002年,他以高出录取线70分的优异成绩被长治师范录取,老师们都替他惋惜,觉得他完全可以考一所好大学,但陈国明坚持说:家里负担重,上师范费用低些。即便这样,上师范第一年的学费,是父亲把家里的1头耕牛和1500斤玉米种全卖了,并向学校打了3000元欠条,才让他走进学校的。
没想到,2003年,陈国明的父亲被查出贲门癌晚期。2004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晚上,父亲临终前把陈国明叫到床前,掉着眼泪跟他交代:“你是咱家长子,要撑起这个家。你妈再傻毕竟是妈,你千万不能抛下她!”
一贫如洗的两间破窑洞里,陈国明跪在父亲的灵柩前,瞅着年仅13岁的妹妹,看着母亲痴呆的面容,暗下决心:一定撑起这个家。此后,他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有的只是上课学习,放学打工。每到饭点就帮食堂师傅洗碗、刷锅、扫地,回报是一顿免费的饭菜。上学5年,他记不得自己打过多少份工,超市、饭店、洗车、建筑工地……尽管很苦很累,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他,那就是多挣钱,有钱交学费,让母亲和妹妹不挨饿。
2007年4月,5年的师范求学生涯结束了。由于欠着学校1万多元的学费,他没日没夜地打工挣钱。一年后,当他交齐所欠学费,拿到了被学校扣下的毕业证时,这个年轻的汉子抱着毕业证嚎啕大哭。事后说起,陈国明有些不好意思:“人生的路有时会走得很难,但过后就会感到没什么不能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