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彬(左一)在向村民们传授种植技术。
太原市劳动模范、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标兵、山西青年五四奖章……在山西,知道大学生村官高旭彬的人很多。这不仅因为他获得诸多荣誉,更因为他在村官岗位上,为村民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成了众人称赞、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官”。
一件事,让东马峪村人服了他
高旭彬2007年7月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当过江西省学联主席的他,被学校推荐到上海同济大学工作。但他思考再三,放弃了这一机会,而是选择参加家乡的大学生村官考试,到山西清徐县马峪乡东马峪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娃娃,到村子里能做什么?起初,东马峪村的村民很是疑惑,有人直接问他:“你是上面派来监督村干部的吗?”为了尽快融入村民中,高旭彬从乡政府宿舍搬出来,住进了村老支书家,每天挨家挨户吃派饭。
东马峪村离县城很近,只有10多分钟的车程。村里2839人中就有200多人从事运输业,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养车户之间竞相压价,无序竞争,谁都赚不了钱。为此,高旭彬到运输业发展好的地方取经。经过调研,他认为应当建立运输队,把养车户组织起来,统一安排、信息共享,合理定价,避免恶性竞争。让高旭彬没想到的是,10多天里一连跑了几十家运输户,竟没有一家响应。
高旭彬沮丧到了极点。在这关键时刻,老支书说:“大家都不喜欢出头,不愿意冒风险,而喜欢跟风。”一句话让高旭彬茅塞顿开。第二天,他出钱租车,拉着村里几个年轻的养车户去外地观摩。实地考察后,大家形成了共识,决定成立运输队。运作半个月后,大伙一算账,每辆车比以前多收入1500元。村民们交口称赞:“到底是大学生,这样的村官,我们欢迎!”2008年12月28日,相邻的圪垛儿村“两委”换届时,他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成为山西省第一个“一肩挑”的大学生村官。
穷山村,村民吃水不用挑了
圪垛儿村是典型的深山村,距县城6公里,却要走半个小时山路,交通不便,发展落后。村民为了攒钱,不得不下山进城打工,300人的村子常住人口不足50人,以老弱病残为主。
高旭彬一到村里就发现,村民一直过着吃水靠挑、浇地靠天的生活。当务之急是解决吃水和灌溉问题。可村里的账上只有25块钱,而要解决吃水和灌溉需要一大笔经费,钱从哪里来?
高旭彬实地测量后绘制了草图,撰写了报告,一次次来到村帮扶单位县水利局沟通汇报。水利局一位负责人说,“资金再紧,也要帮助小高解决困难”。水泵、电机和输水管很快落实了,但维修空心坝的资金还无着落。高旭彬硬着头皮走进县委大院,路上巧遇县长张强,高旭彬鼓起勇气拦住他,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圪垛儿村水利灌溉工程情况,没想到县长听完后非常支持,当即批了5万元修空心坝。
扶持资金到位了,但几百斤重的设备如何运进山里又是一个难题,高旭彬便用自己的工资垫付运费,发动全村男女老少,硬是把2000多米长的钢管铺在了满是荆棘的山腰上,在山沟里架起了电杆,安装了变压器。就这样,河水缓缓地流进农田。
高旭彬再次带领村民修建小水库,建起可容纳400立方米的蓄水池,蓄水池与空心坝联合使用,可实现连续供水10个小时。圪垛儿村用上了“自流水”,村民们不必再为没水浇地而犯愁。“要是没有小高张罗,我们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喝上这么干净的水呢”,一位村民激动地表示。
心里话:还想再干3年
“村民进城是因为在村里挣不了钱,村里挣不了钱是因为土地产出效益不高,土地产出效益不高是因为以前没水、村民观念陈旧。”在村“两委”会上,高旭彬分析说,圪垛儿村有360多亩山区少有的平坦土地,现在浇地方便,如果能统一开发规模种植,效益肯定不错。
“听起来好,可是谁带头,谁出钱?”大家抛出一个个疑问。恰巧,该村以种植销售骏枣名扬新疆喀什地区的党员武有忠从新疆回来了。武有忠一直想用自己的专长在家乡发展,但苦于没有清晰的思路。2009年底,在高旭彬的组织下,锦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土地160余亩,先后有30余户村民以资金、技术、土地等不同形式入社。2010年春天,合作社种植矮化骏枣100亩,出苗13万株,60亩土地则种植了蔬菜和葡萄。为实现无公害种植,合作社还养殖了100多只羊,专门生产农家肥。60亩无公害葡萄和蔬菜今年收入达8万元。看着好收成,武有忠咧着嘴直乐:“这大学生眼光就是长远,跟着他干,准没错!”
一些村民坐不住了。他们纷纷找高旭彬“谈谈”,话题由过去“吃低保、说闲话”变为“要创业、种枣树”。今年春节期间,这些村民放弃了打牌娱乐,提早筹划土地流转。目前,全村形成骏枣种植、山羊养殖、日光节能温室种植三大农民创业组团。
为了让农产品顺利外销,高旭彬又带领村民动手修路,把通往葡萄地4公里长的崎岖山路修成了平坦的砂石路。与此同时,在相关部门支持下,进村的河滩路也将修成水泥路,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村里的卫生所、农家书屋、地质灾害检测点等基础工程也都已破土。
高旭彬没有见好就收。去年,他参加中央电视台一档现场交流节目,当主持人柴静问他:“任期3年后,你有什么想法?”高旭彬坚定地回答:“我将更加努力地工作,让村民们允许我再干3年。”高旭彬说的是心里话,因为他已制订了自己的“十二五”规划:未来要在圪垛儿村培植起以枣和核桃等干果种植为主业,土鸡养殖和“农家乐”为副业的产业体系,村民年人均收入要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000—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