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绿春:一只“鼓凳”,撑起边境幸福
2025-01-15 08:0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周晶 卢玉华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位于中、越、老三国交界处的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半坡乡二甫新村,是一个哈尼族与拉祜族群众和谐共居的村落。这里,哈尼族古老的非遗手工艺“鼓凳”编织技艺制作的竹编凳子,深受人们喜爱。然而,技艺传承人的匮乏、制作工序的复杂以及启动资金的短缺,成为了制约“鼓凳”产业发展的瓶颈。

  “制作一个鼓凳至少要20元材料费,之前群众没本钱就跟藤条销售商赊账,等卖了鼓凳再结账,也引发过不少经济纠纷。”二甫新村鼓凳协会会长李皮嘎介绍。面对这一困境,二甫新村村“两委”带领村民全力探索非遗手工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模式,推动“鼓凳”产业实现华丽转身。

  二甫新村党总支牵头成立了“鼓凳”协会,投入2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资金作为滚动帮扶资金,为协会7户初始会员农户每户发放2万元启动金,帮助他们购置藤条、升级设备。同时,还精心组织了多期编织培训,累计培训超过300人,提升“鼓凳”制作质量。

  “我家一年可以做出来1000多个鼓凳,收入有8万元至9万元。”二甫新村鼓凳非遗传承人白俄兴说。目前,“鼓凳”产业已经覆盖了全村112户农户,占比达80%,还新建了制作车间。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39万余元的增收,为村民每户增收1万元。

  为了打破“鼓凳”产业小、散、乱的旧格局,二甫新村探索成立村农副产品合作社,为“鼓凳”产业注入了新的运营活力。在合作社的推动下,村内回乡人才开设了电商直播间,实现了“鼓凳”的直播销售。“我们从广东引进藤条拆切机和藤条热弯机,打算推广鼓凳制作的半自动生产线。”二甫村返乡创业青年白春福说。

  如今,“鼓凳”的市场价格稳定在每只50至120元,2024年其总产值突破400万元,带动了232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绿春县还注重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各村党组织大力推行“1+7”编制能手带邻里联动模式,由村党总支主导入股资金筹集,编织能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分享制作秘籍、培养技术骨干、保障原料供应。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全县普通农户年产量已经提升至1000只以上。二甫新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建才表示,现在全村家家开起了“鼓凳车”、住上了“鼓凳房”,鼓凳撑起了边境幸福家园。

  哈尼族技艺能手还热心教会了拉祜族同胞编制技艺。“我们看到哈尼族同胞编制鼓凳赚钱后,就慢慢跟他们学,哈尼族同胞很乐意教我们。”二甫新村拉祜族村民李周才说,两个民族的群众频繁交流、互帮互助、携手共进。

  本报记者 周晶 通讯员 卢玉华


二甫村哈尼族村民们正在编织制作“鼓凳”。(绿春县委组织部供图)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