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在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指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要“优化整体结构,保持适度规模”,“要着眼培养了解国情、熟悉基层、心贴群众、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人才,着眼强基层组织、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严格标准、严把入口、好中选优”。结合中组部一系列文件精神,可见“好中选优”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重要方针。
按照党中央的安排部署,从2008年起,一批又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到村任职,有效缓解了基层一线人少事多、基层干部青黄不接的压力,有效缓解了逐年增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有效缓解了年轻干部国情知识缺乏、基层经验匮乏的成长压力。可以说,这项开创性的制度设计,受到了基层党组织、基层干群和高校毕业生们的广泛欢迎,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一定会持续推行下去。
大学生村官制度推行六年后,中组部提出“好中选优”、“优化整体结构,保持适度规模”等要求,可见在推进制度落实大方向、关心关爱大学生村官、助力基层组织建设上都没有变化,但大学生村官数量上会控制规模、减少人数,质量上会严格把关、提高标准,入口上会加剧竞争、精挑细选,出路上会畅通渠道、助推成长。一句话,“控总量、提质量”会成为新时期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着力点。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基层不缺年轻人才了吗?不,大学生村官这个特聘岗位是来的多去的多,留下的很少,基层缺少年轻干部、缺少年轻人才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是,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只欢迎热爱基层、热爱学习、为民服务的年轻干部,只欢迎志在当个“永久牌”基层干部的年轻人才,不欢迎还没来几天就一门心思想着快点离开的年轻人。事实上,一些地方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把关不严、管理不力,导致少数年轻人把主要精力用在复习备考上,不愿干事创业,不愿服务群众,个别人过于计较自己的一时得失,影响较坏;有些大学生村官人岗不适,学习能力、干事能力不强,少数人任职两届、历经数次考试仍然考不取心仪合适的工作岗位,这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可持续推进埋下了隐患。不仅上述问题亟待解决,而且新形势也需要我们作出调整:随着报考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人数持续增加,达到前几年的数倍,让“选优选能”成为一种必然。
因此,“好中选优”原则的提出,是立足于基层需求、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的战略微调,可促进大学生村官不大热心、不大安心等问题的加快解决,可以为基层引来一批素质更加优良、愿意扎根下来的基层干部好苗子,可以树立“人才在基层锤炼、干部在一线成长”的良好导向。更何况,辅以推行“把选调生工作与大学生村官工作衔接起来”等举措,就会出现“进门人数在减少、留下人数在增加”的良好局面,必将受到基层一线的普遍欢迎。
“好中选优”方针的确立和实施,对于有志于到村担任村官的大学生来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热爱基层一线,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干事本领,做好吃苦准备、弘扬奉献精神,在广阔天地里大展身手、锻炼成长。对于各级党组织来说,对这些素质更全面更优秀的年轻干部,一定要从严要求,也要关心爱护,从而为农村改革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好干部后备军。